“不知昆彌屈身前來何事?”劉璋明知故問。
“小王是特意前來向使君大人請罪的。”
“請罪?請的何罪?”
“怠慢之罪!大人紆尊降貴,遠來西域,小王未能親迎;大人會盟西域諸國,小王未能躋身其中盛舉;大人玉趾踏足烏孫,小王迎駕姍姍來遲。數番怠慢,不勝其罪。”
“虛頭巴腦,剛才我還誇你有匈奴人的骨氣,轉眼你就虛頭巴腦起來了。禮儀往來,都是虛應,關鍵是在於心。”劉璋說著,用手點著自己的心口,“關鍵在於你心裡有沒有大漢。心裡若有,一切虛禮都不重要,心裡若沒有,即便你禮儀如何面面俱到,也都是夢幻泡影,都是假象,都是樣子貨,最終也只能走向大漢的對立面,敵對方。
你說了那麼多,都是避重就輕,根本沒說到重點。
重點在於,別人可以和大漢解除藩約,但你解除藩約,你得給我個說法,你得給漢烏三百多年的交往一個交代。三百年的漢烏血親,藩約你說解除就解除了,你難道不該給個交代嗎?
你想好要怎麼交代了嗎?”
昆彌的頭上開始冒汗,雖然他早料到很可能會對這樣的問題,但真到直面質問的時候,還是有些不知所措。他勉強分辯道:“使君大人明鑒,都是使團擅自做主,又有其他三國教唆,所以才釀成此禍。幸得大人神威天降,降下天罰相懲。如今,我國上下誠心悔過,願意與大漢重修舊好,重訂藩約,永為藩屬,永不背離。”
“晚了。藩約已解,再難相續。而且,我也不怕告訴你,我此次親率大軍,親臨赤谷城,不是來興師問罪解除藩約之事的,是來弔民伐罪的。爾等烏孫,撮爾小國,竟然敢冒犯大漢天威,收留殘害我西州治下之民之亂民暴徒,拒不交出兇嫌,此為罪之一。爾等窩藏盜匪馬賊,藏汙納垢,斷絕我大漢西進商道,此為罪之二;爾等私通匈奴,勾搭連環,禍亂西域,危害我大漢關西安危,此為罪之三;爾等王公貴族,不恤百姓,肆意盤剝壓榨,此為罪之四。數罪並罰,可不是你輕描淡寫的幾句好話,說幾聲請罪就能糊弄得過去的。”
“使君大人明鑒,車師後部之事,跟我烏孫絕對無涉,而且,他們也是逃向了烏孫小昆彌的領地,大人在此逗留,只恐兇嫌會越逃越遠,給大人緝拿兇犯增加了難度。再有商道之事,早就不通了,自北匈奴西遷,商道就絕了,而且盜匪馬賊,非止為禍西域,我烏孫也受害甚巨,不敢不盡心剿匪。還有,說我烏孫勾結匈奴,此真誅心之論,烏孫與大漢並肩戰鬥,與匈奴大小戰陣無數,即便是有過私下接觸,也只可能是小昆彌那方所為,與我赤谷城絕無幹系。至於說對待治下百姓,此是我烏孫內政,大漢無權置喙。請大人明鑒。”
劉璋嘿嘿一笑,“這時候你倒是誇誇其談能說會道起來。不管是大昆彌小昆彌,都是烏孫的昆彌,犯了事情,都是烏孫的罪過,我此來就是問罪於烏孫的,就是弔民伐罪於烏孫的。你不用把所有罪過都推到小昆彌那邊,沒用的。至於說烏孫的百姓,如今已不再是烏孫的百姓了,而是我西州的百姓。他們已經有很多人,申請要加入到我西州治下,所以,他們已經不是烏孫百姓了。
我可以再說得直白一點,自即日起,烏孫國已經不存在了!你這個國王也已經不存在了。你可以選擇自己除掉王冠,然後等待人民的判決,還可以選擇由我來幫你摘掉王冠。赤谷城內,大大小小,所有的王公貴族,有一個算一個,都可以選擇。我是很開明的,很民主的。
怎麼樣,你既然來了,我也不能讓你失望,你還有什麼要說的嗎?”
劉璋笑眯眯地看著這位烏孫的大昆彌。
就看看你這些年的昆彌是不是白當了,就看你怎麼選了。
“烏孫之事,小王一個小小的昆彌,實在是力有不逮。”烏孫昆彌嘆了口氣,道:“小王只能決定自己除掉王冠,卻無法決定他人放下刀劍權杖,請使君大人明鑒。若使君大人真要降罪,還請多些仁慈,少些殺戮。”(未完待續。)手機使用者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