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府正門朝東,平時大門不開,只在靠近門房的地方,在大門上又開了個小門。門口的護衛,看到太守大人領著一幫人過來,想要去開大門,劉璋一擺手,率先從小門進了校園,郭嘉等人也跟著從小門進了校園。
迎面就是一個花園,花園裡的花草樹木茂盛,剛好能擋住從大門外朝裡面窺探的視線。花園後面是一片空地,兩邊是一排排的校舍。空地的後面,是一個三層高的建築。
“這個是圖書館,也就是藏書樓,各種典籍版本分門別類的,大部分裡面都有,現在主要是對學府的師生借閱,這個館也是剛建好沒多久。奉孝先生要不要進去看看?”劉璋邊走邊介紹道。
“自當觀摩一番,有勞府君大人了。”
“先生,請。”
圖書館是學府新建的,裡面存放了很多府衙收集以及私人捐獻出來的,書籍典藏,都分門別類的放在一個個書架上。圖書館的前臺,有圖書目錄,可以方便來人查詢,查到以後,由館內人員取出然後辦理借閱手續。也可以辦理特殊借閱證,可以直接進到裡面到各個書架上,直接翻閱。當然,目前這種一般是學府的老師才有資格辦理。
漢代的圖書,還大部分是竹簡的比較多,只有少部分是絹帛,紙質的更少。竹簡比較沉重,而且竹簡裡面的繩子容易黴爛,而且還記載不了多少內容。
古人早期為啥行文言簡意賅,就是因為寫字不易。
早期竹簡上的字,不是用筆寫的,而是用刀刻的,所以又叫刀筆。
後來有了筆墨以後,才改用寫的。即便如此,因為竹簡製作不易,所以行文還是繼承了前人的習慣,還是非常的言簡意賅。
只有到了宋明以後,紙張,印刷,等技術大規模應用,這才有大量的古白話文小說的出現。並不是說,漢代就沒有古白話,其實老百姓講的就是白話。只有世家學子,官府人員,因為平常的應酬和讀寫習慣,才會講些文言之類的我們後人認為是古語的東東。
劉璋建設圖書館,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在逐漸的把一些舊的竹簡典籍,重新整理,編印成紙質的書籍。
從圖書館出來,一行人沿著右邊,開始逐個學院參觀。
右邊第一個學院是文學院。
文學院,現在院長是蔡邕,副院長國淵,接到訊息,提前就趕到文學院的門口迎接。其實說是門口,並不是什麼大門,而是文學院辦公區的入口。
基本上,每個學院都有自己的一片區域,尤其是每個學院的研究院,相對來說都是封閉的。
文學院雖然已經被分裂了兩次,分出去了音律學院和法學院,但是整體來說,文學院還是整個學府的老大。
首先,文學院主持著整個掃盲工作的大局。
其次,文學院是劉璋的蜀郡的公務員系統的培育基地,包括現有官吏的培訓,以及未來官吏的培養,基本上都出自文學院。
再者,文學院具體負責大漢新報的採風、編輯、印刷等事務。
所以,看似文學院分裂了兩次,但並沒有對文學院傷筋動骨。手機使用者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