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墓了
中午吃飯前,方書晴接了通電話。是研究生時期的一個師兄打過來。
他說雲城這裡有項搶救性考古工作,緊缺人手,錢不多,問她有沒有興趣。
她聽了個大概,心中算了下和閆朝曦的補課時間沒有沖突,便一口答應了下來。
打心眼裡,她是真的熱愛這份工作。連帶著午飯都是邊看師兄發過來的材料,邊對付著吃了。
資料顯示,急需保護的物件是處唐墓,位於雲城郊區郭家村南,是盛唐時期門下侍中與夫人的合葬墓。
而墓所在地春夏多雨潮濕、秋冬低溫幹燥,溫度濕度變化較明顯。特別是墓葬被發掘後,壁畫與埋藏環境固有的平衡被打破,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因素突變,導致壁畫被進一步破壞,也不適合在原址進行墓內壁畫的修複、研究和展示,所以文物局打算將其揭取後搬遷至省博物館儲存。
但是,本次搶救性保護沒有現成模式可供參考,只能依照實際情況適時修正具體方案,看一步走一步。
目前已經完成的是前期調查,考古隊對全部壁畫進行拍照,並透過鐳射三維掃描及高光譜成像技術,採集到了墓室形制及影象資訊。
按照規劃,第二步是現場保護,這塊涉及到不少理科知識,但雲城考古隊員總體年齡偏大,有理科背景的人不多,所以方書晴的師兄才會找上門來。
方書晴第二天起了個早,按照給的地址,她滴滴到郭家村南邊下了車。
墓葬坐北向南,由長斜坡墓道、4過洞、5天井、甬道和墓室組成,平面呈刀把形。
出於現場保護的需要,考古隊已經在墓葬周圍搭了支架,擋風防水的藍色油布鋪在上面,三三兩兩戴著草帽身著長衣的人或蹲或站,遠遠看去,活像一個大工地。
確認了位置,方書晴站在外面沒動,先給師兄發了資訊。
不一會,一位三十出頭的板寸頭男人爬上斜坡。他似乎很熱,上身只穿了一件白色背心,露出黝黑的肌膚,看上去很有力量。
方書晴喊了聲:“龐師兄!”
眼前的男人正是龐翰森,研究生時期比方書晴高一屆,和她同一個導師。
龐翰森朝她笑了起來,“來,跟我去見一下老師。”
方書晴應了聲好,連忙跟上他的步伐。
龐翰森把她帶到裡邊墓室,一個白發蒼蒼的男人雙手背在身後,正戴著老花鏡看四周壁畫。
方書晴一眼認出來那是考古界的翹楚黃三木老先生,此人在隋唐墓葬領域很有權威。她恭恭敬敬地,“黃老師好!我是方書晴,叫我小方就可以了。”
黃三木雖然已過退休年齡,精神卻相當不錯,人也沒什麼架子。他對著方書晴比出大拇指,“女孩子啊,好!”
簡簡單單一句話,方書晴是明白其中含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