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木本承王氏,春露秋霜啟後人
唐朝廷派遣運州官員,漢臣王熙擔任北面渤海國東平寨同州都督密使。兼任渤海國翰林大學士,為四品官員。主管漢人。王熙是唐朝文人王維之後,詩書門第,家學淵源,才學淵博,博古通今。王熙任職同州都督秘史期間,把十幾口的家眷,安居在同州花山縣境內,南沙河溝象牙山角下,馬家寨後山城,今馬家寨後寺)。
東晉後期至南北朝時,高句麗趁中原內亂之機,向北又向西擴充套件自己的勢力,修建了多處以防禦為主的高句麗山城。在象牙山角下修建金家寨後山城、馬家寨山城。其中馬家寨後山城,地勢獨特,半山腰上是塊盆地,三面環山,中間有一蓮花泡小天池,群山環抱,是天然軍事要地,易守難攻,此處山水秀麗。景緻迷人。王熙所以選擇此地,一是看中此地是;瑞氣雲集,蔔居其吉,為納福呈祥寶地,是陽宅風水之聖地,後人有旺。二是距離同州府只有十幾裡,騎馬只需半個時辰。定下在此定居,見此山城荒蕪多年,房屋年久失修。又花巨金重新修建宅院,從此王氏家眷十幾口人在此定居了。
王熙在此山城居住二十幾年。長子王步貴四十六歲,大高個,五官端正,儀表堂堂,氣宇軒昂,有著一身英武威嚴的軍魂氣派。他三十歲時被渤海國王封為兵馬督軍付帥,乃是位博學多才文武雙全的將軍。
公元926年,北宋管轄的渤海國被契丹人征服,渤海國歸遼國管轄。渤海國滅亡,王步貴被迫回到山城老家,奉養父母,給父親王熙養老送終。王熙六十五歲逝世於後山城,安葬在山城後山,立下王氏祖墳。
這年遼軍佔領馬家寨後山城,做為兵站。王家遭到威脅,因王步貴是渤海國的高官軍帥,遼軍便把王家十幾口人捆綁,欲要操家問斬,正在準備斬首之時,突然遼太祖阿保機來山城視察。路過此地。他了解此地居住的是漢人姓王的官員,聽說王步貴是位軍事良將,又姓王,阿保機很器重這位姓王的漢官。因為十年前阿保機遇難時,曾經被五位姓王的道姑搭救過,在他的印象裡,凡是居住在象牙山一帶姓王的都是他的恩人,而且他還是位愛才之君。特別是漢人將才,他非常器重和愛惜。他下令部下給王氏全家人松綁,便對王步貴說:
“假如你願意歸順大遼,我封你高官做,並且給你憂厚的俸祿,厚待你全家。如果你想回宋國,我可給以放行。”
王家人跪地叩拜,謝大王不殺之恩。
王步貴暗想;“我乃是宋國臣官,哪能叛國投敵呢?契丹人魯莽,蠻橫。有多少漢人被他們殺害,這位頭領雖然這麼說,但是他在四處奔走,不能久留此地保護自己,還是趕緊離開此地為好。”他想到這裡,便跪地叩頭哀求的說:
“大王!小民已多年辭官為民回鄉奉養父母,如今父母都已離世了,我願意歸土還鄉,,回到我的國土中原。我永生不望您的不斬之恩,您就開開天恩吧!放我回歸宋國。我對天發誓,有朝一日,我一定報答大王的救命之恩。”說著他撕段袍袖,咬破中指寫上四個“知恩圖報”血字,交給那位頭領。全家跪地叩頭謝不暫之恩。
他哪裡知道站在自己面前之人,就是遼國開國皇帝遼太祖阿保機。皇上接過紅血字的布條,微笑說:“朕放你回宋國。”
阿保機從腰內掏出一塊腰牌說:“你拿著這塊腰牌,路上無人阻攔你們。”說完這位聖人上馬揚鞭而去。
那位頭領走後,王步貴才恍然大悟,知道他就是遼太祖阿保機。他驚訝不已,慶幸遇見了皇上,否則全家性命早已歸天了。
王步貴僱四輛馬車,帶著家眷,離開山城,上路行程,直奔祖籍山西運州。
有皇上腰牌,一路暢通無阻,一個月後到了山西。
從而王步貴非常感恩大遼皇帝,教育後人要孝忠遼國,要為遼國朝廷孝利,感恩戴德。因此王氏家族於契丹人幾代聯婚,於遼國結下割不斷的深遠情緣,一直傳下幾代人。
王步貴帶領家眷回到山西運州祖籍。他後來又被北宋皇上招進朝廷,追封他為兵馬副統帥,成為北宋朝廷的重臣。這年宋遼連年頻繁發生戰爭,戰亂不斷。王步貴耳聞目睹,連年戰亂,百姓民不聊生,慘不忍睹。他及其反對厭倦於遼作戰,主張講和,兩國和平共處。他多次上奏皇上說:
“大宋與遼國同是華夏炎黃子孫,不過是漢族與契丹族二族之區別。為何互相殘殺多年呢?兩國友好和睦相處!有利於強國富民。對二國都有利,何而不為呢?”
宋高宗採納了王步貴的奏摺。因此在遼國景宗年間,王步貴摔北宋使者團隊,在二國邊境與遼國蕭綽太後達成宋遼和平協議,從此二國停戰幾十年。
在王步貴七十歲那年,因宋國北方燕雲十六州被後唐割讓給遼國。大宋朝要收回燕雲十六州。朝廷派大將軍楊業統帥,由王步貴為先鋒,帶領五萬宋軍討伐遼國。當年王步貴的二十五歲之子王孝忠,也隨父從軍,擔任將軍的護衛副官。
宋、遼二國又開始宣戰,兩軍相接,徵戰幾個月,宋兵不敵遼軍的兇兵猛騎,損兵折將,在朔州於遼軍決戰中,由於寡不敵眾,只得且戰且退,至朔州南十八裡狼牙村,且不見宋朝援軍。,老將王步貴勸解元帥楊業說:
“我意於遼兵講和為上策,以緩兵之計策。從整旗鼓。再用講和方式,和談收回北國燕雲十六州。”楊業反駁說:
“我原是北漢降臣將,蒙皇上不殺之恩,授予我元帥高位,我執掌兵權十餘年,出生入死以報國洪恩。你勸我不戰,是侮辱我。對朝廷不忠,我不惜性命,死而後已,一定收回燕雲十六州。”王步貴聽罷,氣憤望極。王孝忠見自己父親被楊業辱罵,憤恨楊業不聽父親良言相勸。後來宋軍被遼兵圍困幾日,糧決兵殘,損兵折將。力不能支,無力應戰,全軍覆沒。王步貴臨終時囑咐兒子王孝忠說:
我戰死後,把屍骨葬在象牙山父親腳下。你要記住教育後人大遼對咱王家有恩,不能忘記報恩啊!”
楊業與王步貴幾位老將全部戰死,。只剩下王孝忠等一百餘人被俘虜,押運到東京今遼陽)。打入奴隸給遼軍服役,供契丹人當奴役傭人。只有王孝忠一人被遼國朝廷重用。因他武功高強,博大精深,遼穆宗看重他是人材。給予他官府貴族同等待遇,這一切感化了王孝忠。
王孝忠自幼生母早逝,父親送他去五臺山拜師學武藝,練武功。叫他以後奉於世人,為民除害,除暴安良。他二十五歲隨父從軍,父親王步貴時常教育兒子說:“大遼對咱王家有恩,你要感恩戴德,為遼國效勞。父親戰死後,他在南朝宋國再沒有親人了。一無牽掛。唯一想念的是五臺山上的師兄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