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老師卻不信的,小說可不是散文詩歌,它的技術性非常強,因此懷疑問道:“你懂得怎麼寫小說嗎?小說的敘述技巧,高一課本還沒教呢!”
楊子建自通道:“我看過許多小說,有《紅樓夢》等四大古典名著,有賈平凹的《浮躁》、《鬼城》、《二月杏》,路遙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汪曾祺的《異秉》、林語堂的《京華煙雲》等等,我總結了一下,小說的敘述應該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全知視角,即第三人稱寫法,敘述人高高在上,全知全覺,無處不在,細致入微,包括心理上的感受。第二種是戲劇視角,可以切換,可以先後錯開,在時間和空間上靈活處理,像戲劇一樣只表現人物的動作。第三種是次知視角,這是相對全知視角而言的,就是把與意義有關的事件因素展示給讀者……”
在場看著楊子建大大方方侃侃而談,條理清晰,不禁聽呆了。
林逸早就掏出筆記本進行記錄,他已經習慣當楊子建的“弟子”,其他同學也連忙做記錄。
大小蘿莉常舒雨和楊子珍眼睛閃著自豪的光芒,雖然她們聽不懂哥哥在講什麼,但越是不明覺厲,越是崇拜得要命。
姜文明一開始不以為然,但對這三種敘述視角稍一對應,就發現準確無比,他也是文學愛好者,但只會評論鑒賞不擅長寫作,他對所有的文學報刊都有閱讀,楊子建這番見解他是從沒讀過的,說明確實是這少年自己總結出來的,對他這份才華不禁震驚。
孟雲看了一下電子表,推了楊子建一下提醒道:“子建,已經3點鐘了,我們快去風雨橋!”
楊子建不再理會這些大人們,轉而對同學道:“同學們,我們沿著河邊的南塘溪巷往西走,盡頭就是風雨橋,這裡小橋流水,風光秀麗,幾乎所有著名建築都建在河邊。”
“大家出發了!”張怡敏叫道。
汪灩身為組織者,她吩咐道:“林逸、錢麗,你們幫我點名一下,大家排隊跟緊。”
這時,三中的教職員工和火電廠職工們才恍過神來,紛紛鼓掌稱贊——
“小作家,你說的非常不錯,我希望早日讀到你的小說。”
“我們也跟著去吧,有楊子建當導遊,可以聽到更有趣的東西。”
“對對,一起去……”
於是,三支團隊五十多人,浩浩蕩蕩邊走邊聽。
“這是嶽州知州的府宅,明朝進士嚴海日的故居,他曾經主持重修過嶽陽樓,寫出詩集《笱存集》……這是小石拱橋,建於乾隆34年,它高四米、長十一米,由三十九塊青石壘成,與前面的大拱橋相對應……這是筍業公會,建於民國三年,是一個筍商行業協會的會址,前後兩進,中間有塊‘公平石’……這是先賢祠,祭祀宋代儒學家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陳了齋、鄧肅等,左右陪祭的則是南塘鎮一百二十一位鄉賢……這是平川書院,是由明朝進士李杏所建立,培養了許多人才……這是陳氏祠堂,建於康熙十九年……這是泉州知州府邸,主人是北宋進士陳君舉,他兩度知泉州,元右二年促成市舶司在泉州建立,從此開啟了海上絲綢之路……”
楊子建口若懸河,對所有古跡娓娓道來,雖然只是簡介,但往往了了幾句話,就把這些建築和歷史給說透了,讓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