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食堂吃完飯,回宿舍,洗完澡,躺在床上休息,一時舒爽得捨不得起來。
宿舍空得只有對面上下鋪的謝小欽和林逸躺著,林逸在看古龍的小說,而謝小欽則用耳塞錄音機聽小虎隊的音樂。其他人要麼去教室晚自習,要麼上街去看錄相了。
謝小欽拿下耳塞,憐惜道:“你妹妹真可愛,以後有空帶來學校玩吧。我一直希望有這樣的妹妹,可惜我是幼子,上面只有三個哥哥姐姐。爸媽倒是想再生,但國策不允許了。”
林逸也點頭道:“我也是最小的一個,北方人叫老么。”
然後他放下書道,“我決定了,參加橡樹文學社。子建,我試著按你教的新古典主義進行創作,但很別扭,寫的東西連我都似懂非懂——難道所謂的詩歌,就是連自己都要看不懂的才成功嗎,難道寫作就是為了發表而拼湊嗎?我想來想去,認為寫武俠小說最適合。”
楊子建暗道:如果進入網路時代,你說不定能成為大神,但現在……楊子建鄭重道:“省省吧,小說需要深厚的社會閱歷,金庸三十多歲才開始寫書,古龍倒是二十多歲就出道了,但他是從代筆開始的。而且,就算你寫得好,到哪裡發表?”
林逸眼睛一亮,叫道:“你也看古龍金庸?”
楊子建道:“我初中常去河邊垃圾堆撿銅錢、廢鐵去賣,靠這些錢,把鎮租書店裡的古龍金庸全看了一遍。鎮文化站的書我也借了一遍,還從舊書店買書籍。徐志摩、席慕容,他們的詩歌我大多會背。《紅樓夢》我起碼看了五遍,裡面的詩詞我基本背全。詩經三百多首,我大半會背。連《南塘鎮志》我都完整抄了一遍——所以,林逸,別好高騖遠,豐富的閱讀量很重要,別只讀武俠書,知識面過窄的話,會影響你的想像能力。”
林逸一邊聽著,一邊虔誠地把楊子建的話完整的記錄下來,作為鼓勵自己的“聖經”,畢竟同伴之中,難得有一個詩人。
說起來有趣,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裡,十個中學生中,倒有九個希望成為魯迅、郭沫若那樣博學多才的作家、詩人。在社會中,萬元戶可能是身份的象徵,但在學校裡,學習成績好的,或者有寫作才華的學生,才是大家崇拜的偶像。
謝小欽笑呵呵道:“子建,你說的這些,我聽得都耳熟,也非常敬佩,但閱讀寫作對我來說,是十竅通九竅,一竅不通。我還是喜歡小虎隊、劉德華。”
楊子建立即豎起大拇指道道:“小欽,你才是有福氣的人。”
林逸立即反駁道:“小欽這叫胸無大志。子建,那你打算成為詩人?”
“不!”楊子建斬釘截鐵道,他是一點也不喜歡當詩人,想到海子臥軌、顧城殺妻,詩人把自己關進象牙塔裡,不理家庭不關心社會,楊子建就一陣反感。
可惜,他的處女作,偏偏就是一組詩歌。
當初為了詩歌稿費高些,為了投編輯所好,就沖動寫了,現在感到大錯特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