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言情小說>九一之小作家> 第20章 教研室的質疑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0章 教研室的質疑 (1 / 2)

週日下午四點,南劍一中教研室。

當楊子建和汪灩去門房取樣報時,門衛秦師傅就將情況通報給校長辦了,然後,教研室、語文組的十幾位老師就都知道了,本校高一學生中,出現了一位“小詩人”。

醞釀了一天,劉主任聯系教研室、語文組的幾位負責老師,臨時召開一個會議。

在會議上,林老師拿出楊子建兩周前寫的一篇測試作文,所有人閱讀後不禁搖頭,這作文只能算良好,遣詞造句雖然通順,但語言幼稚,結構鬆散,表現手法單一,立意不深,毫無創新,是再正常不過的中學生作文。

對於《霜月的記憶》,所有老師掀起了質疑的聲音,定性為“抄襲”。

這些老師為什麼這般嚴厲?

首先,九十年代初,文人對“立言”要求非常高,文化市場信用也還沒被“舉國山寨”給摧毀,一個小作家不會憑白無故地冒出來,他有一個筆力和閱歷積累的過程,並且還會持續創作下去。作家猶如工廠,會有一個從稚嫩到成熟的“産品”生産期。

其次,國內中學生被認為是未成年人,沒有自主能力,老師不僅傳道授業,還要充當監護人,而楊子建是他們的學生,如果出現大醜聞,不僅責任在他們,還會影響學校的聲譽。

換句話說,學生抄襲,社會譴責的不是學生,而是老師、學校、家長和報刊責編。

著名的新概念徵文大賽,為了避免抄襲和代寫,都要採取兩個手段,一是進行複賽,二是與各大院校聯辦,由學校“監考”,以減少抄襲代寫現象。

因此,報刊錄用學生稿件,才會要求有老師推薦,或者要家長擔保——而且家長還得是有聲望的社會名流,如南劍三中那位著名的天才小作家馬秋遠,也得經過責任老師的“指導”、“點評”後,才能在國家級少年刊物發表。至於《花雨季》和《三重》兩位中學生作家其實靠“拼爹”,他們的父親一是文學教授一是文化幹部,而且他們成名太突然,至今仍有人置疑“代筆”。

楊子建畢業於南塘鎮初中,出身農民,一中老師們對他一點都不瞭解,他是什麼性格,有什麼創作經歷,這讓他們更沒有把握,而且楊子建沒有透過老師,就擅自向報社投稿,這本身就違反常規。

會議最後決定,調查清楚,不管是不是抄襲,都要壓下此事,對該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禁止這類事再發生。

會後,筆名“洪峰”的一中老師作者立即給言叢打電話,通報了會議內容。

言叢聽說楊子建是一名高一學生,也大吃一驚,開始懷疑詩歌是抄襲的,雖然古代少年天才詩人比比皆是,如王勃、王維、白居易等等,但他不相信自己有運氣看到一位。

不過,當他再看一下這組詩歌,又覺得說它是高中生寫的也講得過去,因為這五首仿古詩歌,真的非常一般,不過是把古代的意境換下現代的新詞,只是古詩意境有些唬人罷了。

他有些好奇,決定下週抽空去一趟南劍一中,親自了解一下楊子建本人再做決定。

楊子建回到學校時,雨仍然沒下,但颶風把地面的悶熱給吹散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