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吃飯帶閑聊,花了半個小時才吃完早飯,回高一2)班課堂早習。
這時,教室人開始增多,家在城裡的學生,也陸陸續續地趕到學校,只為這裡讀書氛圍好。
楊子建吃飽喝足,瞳孔就開始渙散,大腦精力不集中了,這是人體正常現象,吃完飯後胃腸的負擔會加重,血液流向胃腸的相對多一些,流向大腦的就會少一些,特別是他吃了過多油膩的五花肉,表現得更加明顯。
這時背書完全沒有效率,於是他腦袋和雙爪趴伏在桌上,開始籌劃成名和掙錢大計。
忽然眼前一撇,桌面中間顯眼處,不知是哪屆學生在上面陰刻了一首詩:“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他看了半晌,前世自己學習散漫,下課常看小說,上課常開小差,平時愛做白日夢,導致成績一直處於中游左右。但在這一刻,他震動了,想想前世的坎坷和無奈,就是因為學習不努力,輸在了起跑線上,因此剛剛鬆懈下的心,立即又提了起來。
熱血開始沸騰,心跳逐漸加快。
他馬上鋪開嶄新的作文簿,從抽屜拿出鋼筆水瓶,開啟筆盒,取出一支銀色鋼筆,吸飽藍色墨水,準備寫詩歌散文投稿掙錢。這個時代沒有網路,想要靠文學成名吃飯,唯一的途徑,就是在各種報紙雜志上發表作品。
1991年,正是改革開放大踏步前進,經濟飛速發展的年代,在這個喧噪的年代,傳統文學達到是最鼎盛的理想巔峰,這時的詩人小說作家甚至可以跟港臺明星相媲美,擁有龐大的粉絲群,不亞於後世的微博大v和網路小說大神。
《時代》、《收獲》中長篇小說就別想了,前世大家的成名作,你一個高中生敢寫,編輯打死不會信任更不會採用的,因為純文學小說需要深厚的生活閱歷、人生感悟,有完整的世界觀價值觀,即使是鄭淵潔式的童話小說,也要擁有豐富的兒童心理研究。
因此,只有寫生活、風景、歷史、文化類的散文、詩歌、散文詩之類淺顯抒情的小品文,刊發在各類報刊雜志上,從一兩百字到兩三千字不等,即所謂的豆腐塊。
正所謂,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聲望要一點點積累,成名要有堅實的信用基礎。
《花雨季》也好,《三重》也罷,如果沒有兩位作者的父親在文化出版界的人脈門路、信用保證,以及特殊的歷史機遇,這類作品根本出版不了,更不可能成名,因此,現在即使想“借鑒”一下,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楊子建心裡非常清楚,他一介破産農民家庭出身,只有透過由小作品到大作品的發表過程,才能完成聲望和信用的積累。
好在他才高一,還有時間。
而且,作為曾經的自由撰稿人,他有著十幾年的投稿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