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言情小說>九一之小作家> 轉載:教育難題的意外答案——羅輯思維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轉載:教育難題的意外答案——羅輯思維 (2 / 3)

為什麼說此題無解,給大家舉個例子,很多人都知道,怎麼樣推進教育?增加孩子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還用講嗎,所有人都知道,但是隻要興趣的培養遇上高考這道大門的時候,他就會碰得頭破血流,為什麼?因為高考這個銅牆鐵壁的背後有兩個潛在的邏輯,想敲開這扇門嗎?這兩個東西你不能缺,第一個東西叫複習,第二個東西叫獎懲。

怎麼講?我們所有人都知道,在高三那一年,基本上沒有新課,就是複習,反複練,95分跟100分的區別就是複習出來的,那5分重要著哩。獎懲,當然了,學校發大紅榜,每次公佈期末成績,家長說你考多少分,我帶你到哪兒玩等等,這不都是嗎?激發孩子的動力,可是你只要往後再推一步,你會發現獎勵和複習就是扼殺興趣的兇手!

我們先說複習這個事,習這個字,繁體字“習”,兩個習子,羽毛的羽,什麼意思呢?鳥數飛也,這是《說文解字》上的解釋。小鳥想學會飛怎麼辦?反複練,對,可是,漫長的進化史賦予所有動物一種本能,就是反複出現的刺激,它一定木有興趣。生物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一個小公老鼠,它看見一個新的母老鼠,瞬間,兩個小時之內能夠交配六到七次。可是之後呢,再也木有興趣了,直到一隻新的母老鼠出現,它又能在一兩個小時之內交配六到七次。為啥呢?這是生物的起碼能力好不好,環境、所有的刺激,只要反複出現,它就判斷安全,安全的刺激它就自動忽,否則它的神經系統就會過載,它要去尋找全新的刺激再來做反應,所以重複就是最好的扼殺興趣的工具,這是複習的作用。

還有獎勵,我們所有人都知道,獎勵分成外獎和內獎,所謂外獎,就是對外,我幹了這件事,給我什麼好處。內獎,就是我幹了這件事,我內心的滿足感,創造之後的成就感,給我的獎勵。可是我們現在所有的獎勵都是外獎,考100分咱們怎麼著,登上大紅榜的榜首,女同學看你的眼光不一樣,這都是外獎。而學習本身變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可是所有的獎勵有一個特徵,就是簡單行為靠獎勵來促進有效,複雜行為無效。

舉個例子,比如說一個足球俱,說今天對手那個隊有一個哥們兒,我看他不順眼,給你一百萬,上場把他的腿踢斷,這個真能辦到。但是老闆說,給你一百萬,你給我進一個球,他真就辦不到,至少他不是靠獎勵能夠促動辦得到的。獎勵就是這樣,所以學習這個事在高考這個銅牆鐵壁面前,獎勵當然有效,因為它是個簡單動作,可是你要說,你得得諾貝爾科學獎,這事兒那就複雜動作,那比中國足球闖進世界盃要難太多了,他真的就辦不到。

外獎的反複重複,就是內獎消失的重要動力。簡單的道理,吃偉哥吃多了,你自己就不行了,就這麼簡單!所以我們可以推導,就是興趣引導的教育和高考,現在背後的邏輯之間是有內在的矛盾的,魚和熊掌你只能得其一,所以你說此題怎麼解?它都是內在沖突!

當然,各位可能說,那你說未來如何要解?怎麼解?在鄭也夫先生《吾國教育病理》這本書裡,提到了兩個有意思的思路,因為他是一個業餘生物學家,他寫了大量關於生物學的書,我讀過也推薦過其中一本,叫《神似祖先》,很有意思,他的很多判斷是從生物學推導過來的。比方說情商問題,我們現在的教育是,過度地重視智力教育,可是智力這個事說白了,到了一定的水平,你智商500,你智商1000,跟生活的應用已經毫無關系,甚至跟你的競爭力已經沒有關系,除非在特定的比如科研部門,像我們平時老百姓智商有個120,夠用夠用的了,大部分人都能達到。

學校教育往往只是單向的智力教育,可是鄭也夫先生認為,情商教育更重要。為啥?從進化論來分析,原來人在原始叢林的時候,有情緒,對的呀,這是漫長的進化史給我們基因中刻下的一些原始程式碼、底層程式碼,一定得這麼幹。遇到野獸你得驚恐,你得跑啊,有人把你三天來唯一的晚飯給搶走了,你得憤怒啊,你得上去攻擊啊,對吧,所以我們的基因裡面刻下的這些程式碼,都是在那種生活狀態下相匹配的。

可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溫飽不愁了,我們的很多身體的反應都是要和幾百萬年的進化史形成的那些刻在基因底層的程式碼做鬥爭,你比如說羅胖是個胖子,那怎麼減肥呢?我得忍住不吃,可是吃就是本能啊,因為原來祖上的時候沒得吃,天天看見吃的就掉口水,各種內分泌,就促動我要去吃上一口,但是現在,因為天天不愁吃,所以你就吃多了,所以你就胖,你想減肥,想忍住這個口,你就得跟幾百萬年形成的進化的習性作鬥爭。

學習是一樣啊,在現代的工業社會之後,當人們都富足了之後,請問你的情緒再時時刻刻回到那種,原始人似的驚恐和憤怒,那就不對了嘛!現在我們有個朋友,別人來拿你的東西吃,你馬上跟辦公室同事翻臉,好意思嗎?你這個人情商太低嘛!再比如說悲觀和樂觀,原始人的時候,悲觀情緒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意味著你對事情有更緊密的籌劃,對很多事情做更安全地判斷,而過于樂觀,也許你行為就很粗疏,所以人都是趨向於悲觀。可是現代社會呢,樂觀往往更有利於協作,你看,這就是情商大轉移啊,情商的價值比智商要重要得多得多。

可是我們現在社會的教育呢,我們是單向的智商教育,而不是情商教育,情商教育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夥伴在一起,去遊戲,去做活動,去做文娛活動,去做愉悅的事情,去彼此之間進行協作。而現在,我們從小學開始就是一個殘酷的戰場,還好意思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對吧!如果單項的智力教育又是一個激烈的競爭,請問情商怎麼培養?更何況孩子也沒有時間,所有的家庭只要有孩子上學,這個家裡最忙的是孩子,而不是大人。情商是需要時間的,所以你看,從智商教育轉移到情商教育,這是進化史和現代文明狀態給人類提出來的挑戰。

什麼時候我們能完成這步跨越呢?這是一個,還有一個,創造力,我們所有人都知道創造力好,可是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創造力好什麼啊?那個叫變異。人類或者說所有生物最好的策略,是遺傳,而不是變異,因為大自然已經把很多適合你這個物種生存的性狀,都給你刻在基因裡了,你只要模仿,只要重複就可以了。一隻小老虎學好自己媽媽怎麼捕食,夠了,創什麼新啊?創新那是危險,那是變異,99.9的變異都是要被淘汰的,只要很少能夠對種族、物種的繁衍起到作用,而且能夠延續下去。

所以創新是一種非常稀缺的人格特徵,美國研究創新的學者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統計,比方說把人類歷史上很多創新人物給他擱一塊,然後一統計,發現一個特徵,他們在十歲的時候,有四分之一的人雙親都死去了一個,到了20歲的時候,有一半以上的人雙親死去了一個。說白了,什麼意思?就是有奇才異能的、有創造力的人,是家庭不幸福。家庭不幸福,問題家庭的孩子通常是兩條路,一條是上街當流氓,強奸、殺人、撒謊、吸毒;還有一種,成為我們剛才講的奇才異能之士。

你說哪個機率大?當然是前者機率大了,所以我們在很多研究創造力的時候發現,比方說還有一個實驗,人類目前七個領域的最傑出的人,發現一看,無一例外都有一個特徵,這些人跟家庭成員相處有情感障礙,比如說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年輕的時候,就願意獨處,這種獨處的方式,導致他後來的無數次婚姻一次都不成功,他跟自己的孩子相處得也不好。甘地、弗洛伊德這些人,跟自己的家人都沒法相處,這些特徵,為什麼?因為他怪人嘛!他跟別人不一樣,所以很多東西,其實回到一個原點,什麼叫創新力,創造力就是這個人是個怪人,甚至在別人看來極端的精神病人,所以很多人說左撇子的人有創造力,你能找到一堆左撇子,畢加索、弗洛伊德、愛因斯坦,這些人都是左撇子,創造力的本質是什麼?就是異類。這話可能不好聽,但是你從進化史一看,它就是如此,這就是底牌!

那請問,怎麼培養創新力啊?很多學校高舉大旗,創造力培養學院,請問怎麼培養創造力?要知道“創造力”這個詞,它創生出來之後,你就會發現,他既不可測量,也不可識別,更不可培養,如果你能測量、能識別、能培養,那還叫創造力嗎?創造力在它發生的那一瞬間,你根本就不知道這叫創造力,比爾蓋茨退學的那一剎那,所有同學都嘲笑他是傻子,這才對,他才叫創造力;喬布斯一定是一個性格特異的人,這才叫創造力。

所以如果這樣去理解創造力,我們還要培養創造力的話,那教育該怎麼轉型?很簡單,不幹涉,不要去試圖培養創造力,給選擇,造環境,讓他想要什麼可以更輕易地、低成本得到即可,這就是好的教育。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呢?用一句土話說,伺候地太勤,老想幹涉,我看著你,我怎麼給你搞點創造力,你怎麼知道你能給他創造力呢?我們人類只能搞清楚怎麼毀滅創造力,我們現在沒有能力搞明白,怎麼培養創造力。所以根據鄭也夫先生的判斷和學術上的研究,等什麼時候我們的教育從智力教育,變成了情商教育,等什麼時候我們的教育,從過度幹涉地、伺候地太勤的教育,變成一種袖手旁觀似的,更溫煦的,看故事的,旁觀者似的教育,我們的教育才有希望。

羅胖死磕書目:

《吾國教育病理》鄭也夫著——獨子政策是高考熱無法降溫的根源,過度複習是摧毀創造力的利器。

羅馬士兵

不懂女神12

樓主辛苦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