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良漸入佳境,第一輪上色完畢,五幅歷史名畫都抽取一個鏡頭,已經被他憑著堅固的記憶臨摹在紙上,用黑白水彩代替水墨淡彩,調出的朱紅色與青色代替國畫中的丹青。在調色盤裡混雜顏料與水,水的分量比往常多了一倍,調出的顏色都偏淡,加上一點乳白色的調料,調出清新淡雅的韻律,迎合了小良心中對古畫的理解。
淡淡的寫意,淡淡的點染,淡淡的心緒……這便是古畫的意境,一幅幅古畫中流淌著悠久的文化,吟誦著歷史的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句句古詩詞在古畫中得到更深刻的表現。
對於國畫的啟蒙,還要追溯到小良的初中時代,是從坐在後排的徐學文那裡明白了什麼是國畫。
在眾多的畫風畫種中,小良最不願意畫的便是傳統山水畫,相反學文最擅長的就是水墨畫。對學文的一幅幅青松疊嶂,江闊雲低、千川萬壑、江流湖海的水墨畫中明白,古樸與平淡的圖畫能激蕩起人們內心最平靜安穩的思緒。
三年裡,出身在畫家家庭的學文用一張張自己的作品不斷充斥著小良的眼球,讓他不僅對自己的畫技感到深深的折服,也對優美的國畫感到崇拜。雖然口裡沒對學文這樣說,小良心裡清楚地明白,學文在國畫上對他有著深厚的影響。
自打高中以來,小良畫國畫的次數並沒有增加,但是每週在美術課上,聽著夏老師對美術史的講解,又透過在圖書館裡翻閱美術史圖書,他對國畫的鑒賞能力有著本質的提升:
——從畫工著手,從畫工是否殷實與精緻評價畫面的真實感
——從線條著手,是否蒼勁有力、設計是否和諧一致、意境是否情景交融來判斷作者的功力,即是區別於年輕畫家的豐富人生經驗
——從整體佈局著手,來觀察畫面的設計,尤其是國畫傳統上不加底色,留白甚多的表現,疏、密、聚、散的“留白”,體現了作者胸懷中的天地
——從詩句著手,是否運用恰當的詩文詞句將主題畫龍點睛,能準確彰顯了主人的心聲,若是作者能自己為畫面題詩,不抄襲他人舊作,更能顯現作者的內涵和學養……
其實還遠不止這幾點,還需從印章、裝框、框飾、印文、內涵、學養、人品等方面審視作品的好壞,在此不一一贅述。
這兩個月在啟墨的學習,小良的繪畫功力在飛快的提升,學習的速度超過了人生的任何階段。從繪畫技術的硬實力也好、合理使用繪畫工具也好,還是美術的鑒賞能力也好,都有了本質的飛躍。這些都是令人驕傲的事情。
“該好好感謝學文,是他啟發了我對於國畫的興趣,回頭一定請他吃飯。”小良在心中默默許諾,“可是目前還是要專注於眼前的比賽。”他的思緒立刻從溫馨的回憶中切回來,腦海中學文微笑的表情和他筆下優雅的水墨畫暫時消失,眼前的景象重新回到焦灼的比賽現場,其他七位選手正在趕緊的上色階段。
向左望去,小雨正細心地手執水彩筆,塗抹著調好的顏色,從她安詳自信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她對自身技術和時間控制都很滿意;遠處的魏辰擺脫了和陳成對話時的猶豫,加緊著最後的修飾工作;那位剛認識的學文的同學,朱梓平,也在全神貫注地畫著什麼。至於其他幾位選手也都淡定自若,和陳成交談時也都沒有大驚失色。
“這就是八強的實力,穩定並且高超的實力,沒有誰會像上次鬥畫比賽時候某些畫到最後力不從心、自動放棄、自暴自棄的人那樣。大家全部都是佼佼者,都有自己的一套,這就是高手之間的鬥畫比賽。那我也必須加滿油,繼續沖刺!”小良懷抱著異常熱血的心情,向著最後的比賽發起挑戰。
五幅古代名畫的臨摹快要完成了,《洛神賦圖》中男女主角的凝視,《步輦圖》中皇上接見使臣的盛況,《千裡江山圖》中優美的江山風景,《清明上河圖》中繁華的街市,《富春山居圖》中浩渺連綿的富春江,都在小良的筆下演繹出另一番模樣,雖說不上精緻,但也可以拿得出手。
勾勒完最後一筆,五幅臨摹畫也都完工了,所剩時間還有20分鐘。突然,全場發出一陣騷動聲,看過去才知道魏辰已經畫完了,幾個高二年級的鬥畫社幹部圍在旁邊駐足欣賞,點頭稱道。
“不愧是速度見長的魏辰!”小良心有感嘆,卻偶然發現異樣,“咦,怎麼看他沉默地低頭凝視,沒有太驚喜的樣子,不像上次畫完之後顯露出的自豪或者說是傲慢的神情。而且這次,他花了上次兩倍的時間才完成作品,對他來說速度算是很慢了。”沒有看懂真相的小良轉過頭,不去理睬別人的話,仍舊繼續著最後的工作。
“好的,連線五幅名畫的河流也畫完了。”白紙上儼然多了一條藍白相間,代表河流的條紋,有些條紋的樣子像是激蕩起的浪花。這條河流最後的一小段被放大了,像是彙入到大海的意思。
那麼最後,白紙上的剩餘部分。看到這裡,小良重新回想起陳成的話“我期待著你所要表達的更多的意思”。從他說這句話時候,小良突然想到的新的創意,在這幾十分鐘不斷地改變並完善,形成了心裡所想的最後一套方案。
“我所表達的是時光的發展與變化,那麼時光軸所連線的起點與終點就是……也就是這幅畫的整體背景,這樣就能夠豐富我的主題了。”小良開始描繪白紙的空餘部分,時間也所剩無幾,“還剩最後的一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