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捻軍陳大喜> 第四章 初回平輿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章 初回平輿

天下烏鴉一般黑,地上老財心似錐。

良民世代當牛馬,哪山老虎不吃人?

阜陽西南有個公橋集,寨主名叫王好仁,平日裡一向剝削窮苦百姓,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常常與狗腿子橫行鄉里,無惡不作。寨子裡金銀滿窖,糧米如山。捻子們決定攻打公橋集,向王好仁借錢借糧,把搜刮的東西都要回來。

捻子的幾個首領商量好之後,帶著陳大喜、和兒他們一塊兒出發。沒想到王好仁的寨子團練很多,又易守難攻。捻子們一連攻了幾天都沒有效果。陳大喜認為強攻不如用計。於是讓捻子撤走,佯攻離此四十里外的金臺營。王好仁看捻子走了,卻沒有掉以輕心。安排團練嚴守寨門,進出寨的人都嚴加盤問。但寨子人員眾多,加上被捻子連日圍困,很多人要趕集購買生活用品,因此往來人員是絡繹不絕。

有一天,有兩個青年騎馬掂著長槍來到寨門前。守門團練看那年輕人灰頭土臉,衣衫不整,渾身是汗,自稱是金臺營突圍出來找王好仁求救的。為首那青年拿出一封書信交與守門團練說道:“金臺營眼看被破,請速通知王寨主前來搭救!”那團練接信扭臉即走。冷不防,卻被那青年一槍扎個透心涼。

其他守門團練正欲關門,卻被這兩個持槍青年手起槍落,一連戳翻了好幾個。這團練就是地主大戶人家的兵丁。雖說平日裡橫行鄉里,欺負老百姓。但這要命的勾當,他們哪裡見識過?!剩下那十幾個沒著槍的,撒風似的往寨子裡跑去。此時他們也不管寨門了,只恨爹孃少生了兩隻腳!

原來,這兩年青年寨兵正是陳大喜與和兒假扮的。而捻子們,在夜裡趁著夜色,已經埋伏在了寨子外邊的莊稼地裡。看到陳大喜攻下寨門,便一窩蜂似的湧進了寨子。寨子裡團練頭目張德祥手持大刀領著幾十個團練前來迎戰,不想卻被陳大喜一槍剌中,和兒再附一槍,便結果了性命。剩下的團練看此情景,哪敢戀戰。便飛也似的朝寨子後門跑去。你當他們跑什麼?當然是從後門開溜了。自然寨子裡是家家閉戶,路無行人。誰也不想惹亂子丟了命不是?

捻子們並不理會團練。而是直接湧到王好仁所在的大宅。王好仁正驚慌失摸之間,早就捻子一刀結果了性命,剩下的僕人老媽子早就逃竄走了,捻子們並不追趕。捻子們把王好仁家的錢糧衣服細軟全部搬上了王好仁家的馬車上。得了,再一把火。裡裡外外,這次王好仁是真的完了。得勝之後自然是論功行賞大分金銀。當然了,沒有參與戰鬥的窮人也是會分到糧食的!

一天,突然有一位青年將領前來拜訪老泰山,寒暄過後。得知來人是雉河集張樂行的侄子張宗禹。因久聞老泰山和陳大喜的事蹟,特前來拜訪。臨走贈與財物,並送了陳大喜一把流星飛錘。似有拉攏入夥之意。老泰山外聞張樂行是地主出身,卻也暗結捻黨。明著開辦糧行、染坊、當鋪、油坊等等,暗地裡也是走私打劫。且與官府關係密切。因為不清楚底細,且目前日子過得安樂(大喜和兒年幼,終究還要找個好出身),於是婉拒了張宗禹。稱日後有機會,定當入捻結夥。

老泰山年世已高,虛弱多病,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一天,陳大喜、和兒在給老泰山喂藥的時候,老泰山說道:“我不行了,這病恐怕是好不了了。你們兩個一塊兒長大,雖說是師兄妹,可我卻把你們當親生孩子看待。我死之後,你倆如何?”陳大喜、和兒聽到這話,馬上跪道:“師父待我倆恩重如山,我們早已經把您當成父親!您福大命大,一定是長命百歲的!”

老泰山咳了咳,說道:“孩子,我也想活。可是這病卻好不了了。我們跑江湖的人,一半是武夫一半是大夫呢!”“我不行了,可你倆是我的牽掛。我有個心願,就是讓你們結為夫妻。相互扶持,好不好?我死也能閉眼了。”

陳大喜原本與和兒就沒有血緣關係,並且從小就生活在一起,也算是青梅竹馬,自然同意。於是,央人找了媒婆證人(捻子),披紅掛綵。簡陋的酒宴之後,算是成了夫妻。

二人剛完婚幾天,老泰山病情加重,於夜裡死於床上。好在沒有受到太大的病苦。自然,陳大喜與和兒哭得死去活來。老泰山的喪事由捻子一手代辦,安葬之後,陳大喜與和兒就在穎州繼續與捻子們一塊兒活動。加上之前分得的錢糧,即便不出來“打捎”,也能活得三年五年的。

1849年,和兒生下一個男孩。因為在安徽出生的,所以取名“陳皖生”。

1851年的一天,陳大喜突然收到平輿街的來信。原來是陳會如寫的。信上說陳母多病,日子不多,想念兒子,望速回。於是陳大喜向阜陽捻子各首領告別之後,決定帶著和兒與皖生回平輿。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