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軍天津港口駐軍基地,佔地極為寬廣,周圍的人工林隔絕了工坊的噪音外傳,也隔絕了外面的人窺視。
再加上隨時過來計程車兵走來走去,以及諸多不為人知的監視裝備,以至於除開了有能力光明正大進來的人之外。
這麼多年,個個類似的基地內,基本上沒怎麼發生技術洩秘事件。
在馬剛山的陪同下,公主稍稍走進,可以看到每兩個廠房之間有一條走道,裡面有一口水井和幾張長凳,想來是讓學徒和學工們在工作之餘休憩使用。
密度的水井,加上緊挨海邊,也在這個木質建築為主的時代裡,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消防安全。
所有的廠房牆面都是耐火磚砌成,將木質的樑柱包裹在牆體裡。
牆上是一個個長方形的視窗,保證了採光和通風。如果有現代人在這裡,立刻就會發現,這種佈局和安排,簡直就是活脫脫就是現代廠房的樣子。
“那邊的房子是做什麼用的?”公主指著高高聳立的煙囪,問馬剛山。
“那是鍛冶房,和高爐。整個工坊用的工具都是那邊打的,平時也由鍛冶房管修管維護
。”馬剛山小心的解釋道。
使用高爐冶鐵,是人類歷史的悠久傳承,但所產出鋼鐵的純度,還是取決於鐵礦石、焦炭、以及石灰石的配比。
大明雖早已經開始使用高爐冶鐵,但匠戶制的毒瘤。在以前,限制住了鐵匠們的思維。
朱子龍到來後,解放了他們。
原本很多想不明白的東西,就像是被開啟了一扇天窗。
攝於鐵礦石原料的不同,焦炭不同,石灰石質地也不同,想要冶煉出可以打製6磅炮、甚至是12磅炮、24磅炮的真正合格鋼鐵,已經是很容易的事了。
就像,大明政府對造船業控制極嚴,一個匠戶制,就能把造船的明人技術員吃得死死的。就是說大明政府把明人技術員的糧食關係、戶口關係什麼的,都掌握在手裡,卻不創新。
在沒有變動的歷史中,到了清康熙年間,廢除了匠籍,實行了把匠班銀攤入地畝的制度,才使得清代的工匠們不再隸屬於官府。
漸漸擺脫了在官方廠坊中,受驅使的命運,船匠們有限的自由流動成為可能。
而朱子龍,已經讓這種事,提前了幾十年發生了。
這幾年,以山東和廣東那邊為例。
沿海吸引了大批外來的工匠,甚至於達到了,“廈門土木金銀銅鐵諸工率自外來,船工大盛,安其居者多移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