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錚~”琴音響起,韓昭的演奏,開始了!
曲目——《雁過衡陽》。
《雁過衡陽》,又名《雁度衡陽》或《雁渡衡陽》。
此曲最早見於明嘉靖十八年徽王朱厚爝所編撰的琴譜《風宣玄品》之中,後相繼收錄於《杏莊太音補遺》、《西麓堂琴統》、《五知齋琴譜》、《藏春塢琴譜》等多本琴書譜集中。
《杏莊太音補遺》對該曲解題雲:杏莊老人曰,過至也,如相過過我之過。衡陽有囬鴈峰,鴈至衡陽而止。此言鴈自絕漠以至衡陽,去寒就暖。以喻知機君子去亂國適治邦,如伯夷太公去紂以歸文王也。
《西麓堂琴統》言:此曲亦幽棲孤高者流,神景迢遞,假此以示其意,孤舟野館,霜寒月白,與蛩音砧韻並奏,能不使宋玉生悲也耶。
……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古人說,自古以來大雁南飛,最遠能到達衡陽,再往南就飛不去了,因為有衡山阻擋。
琴曲《雁過衡陽》就是描寫雁群由北往南,去寒就暖的遠徵。
全曲共十段,分別為:一、渡江懷北;二、遠落平沙;三、列序和鳴;四、呼群顧影;五、宿蘆報更;六、防奸避弋;七、問信衡陽;八、雲天萬裡;九、銜蘆過關;十、引群出塞。
……
韓昭勾挑並作,一個小撮的指法,清亮高遠的泛音拉開了演奏的序幕。
琴絃震顫間,有風聲獵獵,呼呼作響,更有雁聲嘹唳,直穿九天。
靡靡秋已夕,悽悽風露交。
蔓草不複榮,園木空自凋。
清氣澄餘滓,杳然天界高。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
……
琴曲的前兩段一氣呵成,用大氣之中略帶哀婉的曲調描繪了大雁故土難離心彷徨,欲下未下風悠揚之態。
韓昭左手按弦,右手食指向內彈入,抹七絃,得聲後,按弦手指不離開弦,向右邊的嶽山走上一音,右手並不再彈,兩音之間直接連線,並不出滑音效果。
之後的兩段——“列序和鳴”、“呼群顧影”,描繪了一幅大雁斜掠而起、繞洲三匝後,再上征程,飛鳴於天地之間的畫面。
低婉柔和的琴音洋洋盈耳,“撲稜撲稜”的聲音驟然響起,縱然再不捨,盤旋良久後,大雁也終是振翅而起,直上青冥。
“唳~”尖銳的雁鳴中分明透著一抹愴然。
……
南飛之旅是為了生存,而不是觀光,自然不會輕松,甚至是困難重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