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都市言情>工業民科> 第三百九十九章 一個有大力量的豬隊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九十九章 一個有大力量的豬隊友 (1 / 2)

林強生思索著究竟是告不告發這件事,如果他把這起天大的事情揭露出來,那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

首先,不管是cia或者fbi都會把重要精力放到東芝事件上,自己擁有的那幾臺裝置反倒成了小案子,畢竟那不是可以加工螺旋槳的大型裝置,他們對自己擁有的那幾臺高精尖加工中心的注意力就會降低不少!

再一個,即使美國人知道這幾臺裝置就是他搞到的,但林強生完全可以把責任推給別人,美國人很難蒐集到他親自參與的證據。不能把林強生怎麼樣,對這種無力不討好的事情他相信美國人也是很棘手的。然後他把日本人和蘇聯人拎出來扔給美國人,那他的事情可能就會被美國情報機構按下。

林強生只是想到了這種可能,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幻想,反正人總是願意往好處想的!

緊接著林強生又想到了他這麼幹,到底能不能成功,尤其是現在的國際環境。

已經過去的70年代,那時美蘇之間相對處於一段和平共處時期。那段時期兩大集團的關係相對比較穩定,自從後赫魯曉夫時代提出的經濟競爭理論到勃列日涅夫的溫和發展時代,北約和蘇聯之間關係向好的一面發展,那段時期美國和歐洲各國也放鬆了對蘇聯技術出口的限制。

但隨著蘇聯入侵阿富汗開始,國際環境進入到了一段新冷戰時期,蘇聯的擴張主義抬頭,經70年代經濟發展蘇聯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取得了了不起的進步,這段時期的蘇聯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霸主,霸主就要向世界彰顯力量!

美國和北約各國也重新看待了與蘇聯之間的關係,這時期雙方雖然沒有到要劍拔弩張的地步,但是美國與北約對蘇聯的野心也是懷著相當警惕的心情。在東歐政治動盪、中東戰場、東非戰亂、阿富汗戰場的各個熱點地區,雙方的政治軍事競爭呈現白熱化!

從79年開始美國要求巴統認真對待自己的管制水平,對待其他歐洲國家也嚴格限制他們對gcd國家尤其是蘇聯的技術裝置出口,以前相對寬鬆的環境重新嚴厲了起來。

而且美國政府正在積極醞釀將貿易禁運與進口制裁直接聯絡起來。強化對美國技術流向巴統成員國的限制。

而另一方面,蘇聯也並非是在83年才從日本進口五軸以上數控機床的,按照巴統規定歐美各國是不得向蘇聯出口2軸、加工能力在直徑10英尺以上的數控機床。但是早在78年它就透過挪威和日本進口5軸數控加工裝置,早在那時起蘇聯就與挪威建立了秘密的交易渠道!

因此一旦這件事情洩露出來之後。它就立刻變成了一個日本、挪威與蘇聯之間的多國問題。

而近年來美日之間由於鉅額的貿易逆差向來矛盾重重,美日經濟關係當中的衝突雖然已經從輕工業轉移到重工業,從紡織品擴大到鋼鐵、彩色電視機,但在解決上述矛盾的過程中,日本政府總是採取較為合作的態度。避免與美國發生直接對抗。然而到了80年代,無論美蘇關係亦或美日關係,都呈現出極大的變化。

從日美關係而論,在政治上,日美兩國政府都強調維護和發展“夥伴關係”;在經濟上,相互依賴與相互競爭兩種趨勢並存。

但進入80年代,日美經濟摩擦不斷升級,圍繞著日本鋼鐵、機床、汽車以及高新技術產品對美出口限制問題,雙方的矛盾日益尖銳。

1983年,美國政府商務部提出的報告稱在5個高新技術領域中。美國目前只在飛機制造、航空航天技術領域仍然保持著領先地位。而在半導體技術、光纖技術、智慧機械技術領域則落後於日本!

美國科學技術水平的相對衰落,不可避免地使美國在高階軍事技術方面越來越依賴日本,美國武器系統中的高階電子部件有40來自日本。

以半導體產品出涉為例,1982年11月美日雙方圍繞傾銷和市場佔有率兩大主題,在反覆談判的基礎上,締結了三個半導體協定。在談判中,美國甚至揮舞反傾銷、301條款的大棒,以採取報復措施相威脅。然而,美日半導體貿易摩擦並未因此得以緩解。其根本原因在於半導體產業的戰略意義使美日雙方都追求確保技術優勢的戰略,矛盾難以調和。

而在日本開放市場方面。美國政府開始對日採取追求結果的戰略,這使日本無法敷衍下去。之後,里根總統在第二任期內簽署了戰後以來第一個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的法令對日本出口到美國的價值3億美元的儲存器徵收100的關稅。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