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一年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鄉試共設考試官員十二人,這就是閱卷官,也稱作內簾官。
內簾官主要負責閱卷工作,與提調官、監臨官等外簾官相對應,並由錦衣衛負責監理考場,主要承擔監督考官們是否舞弊?以及考官們的人身安全。
十二名閱卷官中設主考官一人,副主考官一名,同考官十名。
鄉試主考官由朝廷差遣一員重臣擔任,副主考官由本省提學官或本省學政擔任,十名同考官則是從山東布政使司治下各府縣抽調教諭參加閱卷。
山東一地近三千名獲得鄉試資格的生員們的前程,便掌握在他們的一念之差,可以直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鄉試中一般三千名秀才只取百人,甚至幾十人,也就是說中舉者必須擊敗二千九百人,才有可能成為舉人。
鄉試時的競爭相當激烈殘酷,比春闈時考取會士時還要艱難許多,才有了俗稱的“金舉人,銀進士”之說。
直到八月十日才有了確切訊息,今屆主考官為京城所遣禮部侍郎鮑錦擔任,副主考官為山東提學官陳一敏擔任。
八月十二日舉行鄉試,連續考試三場,期間不清場地,也就是說考生必須在貢院呆足九天八夜才可以出來。
是以這次鄉試所帶的物品甚多,孫山身邊無人跟隨著,只好自己去挑選購買考試用品。
李豔不顧及眾人非議,陪伴著孫山走街串巷的四下選購,經過幾個月的相處,兩個人各自心有好感,只是始終處於曖昧不明中,無人敢率先挑破那層薄紗阻隔。
八月十二日一大早,天色還未大亮,李鎮兄妹倆一起送孫山參加鄉試,到了貢院前他們不得進入,便將所有物品俱交於孫山手中。
孫山先找到青州府的銘牌,再來到沂水縣的佇列中,發現考生佇列中自己竟然不認識一人,全都是往年的生員或監生貢生等。
本屆沂水縣的新秀才除了孫山之外,無一人有資格參加鄉試的考試,他心中稍覺奇怪,想了一想沒有去詢問別人。
然後是逐步檢查,拿號牌、領蠟燭等一系列科考慣例,進入號房內,等待著發放試卷和草稿紙。
鄉試頭場的七篇八股文題目全是大題,都出自四書五經中,孫山選取的是詩經,他看清詩經題目後,工整地抄錄在四書題目後面。
他先填寫好籍貫姓名等,便開始打草稿,然後檢驗有無違忌的字句,又略作改動後,便工工整整的抄寫在試卷上。
其他兩場考試,孫山仍然認真對待,也是一一書寫完畢,歷經九天之後才離開貢院。
他回到客房時,已經是精疲力盡,略進食些飯菜後,便洗澡更換衣袍矇頭大睡到自然醒來,已是第二日清早,一夜好睡讓他精神回覆,又變得神采奕奕。
考生們交完首輪試卷後,三千名考生的試卷無一不剩的送入謄錄房,由專門的文吏用紅色筆墨謄抄一遍,也就是所謂的“硃卷”。
然後分好批次送到各自的閱卷官手中,先是粗略揀選擇棄,將言語不通暢的制藝文章首先黜落。
其中包括抄襲前人優秀制藝文章者,有違忌字句者,沒有達到要求字數者,甚至是字數超出限者、、、、等,都被一一棄之於地,今屆鄉試再也沒有絲毫中舉的可能了。
經過一輪挑選後,只剩下一千多份試卷,不須主考官出聲,眾閱卷官隔簾相視一笑,都進行再次挑選。
又是一番篩選之後,只剩下二百多份試卷,這一次眾閱卷官都面露不捨之色,態度也變得謹慎許多,皆進行精細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