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南秦北趙> 第二十八章 大楚帝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八章 大楚帝國

匈奴王庭的熊熊烈火尚未熄滅,大趙境內已掀起革新浪潮。楚昭站在永珍宮前,望著工匠們將“趙“字宮匾緩緩卸下,青銅螭紋在暮色中泛著冷光。他握緊袖中父親趙凜傳下的三支令箭,指節因用力而發白——這是沉甸甸的囑託,更是沉甸甸的責任。

“陛下,新國號'楚'的金漆匾額已備好。“禮部尚書的聲音打斷了他的思緒。楚昭點點頭,目光掃過殿前廣場上列隊的五族臣民。卑族工匠捧著新鑄的“楚“字印璽,婕族騎手牽著膘肥體壯的戰馬,胡族巫女獻上寫滿祝福的符咒,炎族火師點燃象徵新生的聖火,成族盾兵以長矛敲擊盾牌,發出震天動地的轟鳴。

改國號當日,楚昭昭告天下:“自即日起,大趙更名為楚,取'楚天廣闊,包容萬物'之意。“他特意將登基大典簡化,省下的銀兩用在民生建設上。長安城外,數十座“惠民糧倉“拔地而起;邊境線上,“互市新鎮“的商隊絡繹不絕;文淵閣內,學者們正在編纂融合五族文化的《楚典》。每一項政令頒佈前,楚昭都會取出三支令箭,反覆思量是否違背“天下歸一、仁政愛民、賢嗣永昌“的訓誡。

為增強國力,楚昭推行“三興之策“:興農桑、興百業、興武備。他派人從西域引進耐旱作物,在河套地區推廣水車灌溉;設立“楚商坊“,鼓勵五族商人組建商隊,將楚地的絲綢、瓷器遠銷海外;在鴻鵠軍的基礎上,組建了一支由五族精銳組成的“天樞軍“,配備卑族改良的連發弩、炎族研製的***,以及胡族巫女加持的護心符。

當匈奴內亂的訊息傳來時,楚昭並未急於出兵。他深知,此時的楚國需要休養生息。朝堂上,有大臣提議趁虛而入,楚昭卻將令箭擺在案頭:“先父遺訓首重仁政,匈奴百姓也是蒼生。“他反而派出醫療隊救助因戰亂流離失所的匈奴難民,在邊境開設粥棚,這種以德報怨的做法,讓不少匈奴部落暗中向楚國投誠。

在治國理政上,楚昭更是將“仁政愛民“貫徹到底。他廢除了趙凜時期嚴苛的商稅,推行“三十稅一“的輕賦政策;設立“楚青天“巡視制度,派御史微服私訪,嚴查地方官吏貪腐;還在長安修建“五族學院“,不論出身貴賤,只要有才學均可入學。有次,一名卑族鐵匠因發明新式農具,竟被破格提拔為工部侍郎,此事傳遍天下,引得四方賢才紛紛來投。

夜深人靜時,楚昭常獨自坐在書房,對著三支令箭沉思。令箭上的鎏金已有些許磨損,但“天下歸一“的刻痕依然清晰如昨。他命人將父親趙凜的治國方略編纂成冊,命名為《凜鑑》,要求皇子皇孫必讀。“記住,“他對太子楚承說道,“這三支令箭不是權力的象徵,而是懸在我們頭頂的明鏡。“

楚國的崛起如旭日東昇,引得四方側目。秦國表面遣使修好,實則在邊境增兵;北涼殘餘勢力蠢蠢欲動,暗中聯絡江湖門派;就連遠在江南的南漢舊部,也開始流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讖語。面對複雜的局勢,楚昭始終保持清醒,他以令箭為指引,對內勵精圖治,對外恩威並施。

五年後的秋日,楚昭登上新建的觀星臺。臺下,五族百姓載歌載舞,市場上貨物流通,學堂裡書聲琅琅。他撫摸著腰間的螭紋玉佩,又望了望懷中的三支令箭,嘴角終於露出欣慰的笑容。此時的楚國,已不再是那個因君主昏聵而瀕臨滅亡的國家,而是如鳳凰涅槃般,成為讓天下矚目的新生帝國。而那三支令箭,將繼續指引著楚國的未來,在波譎雲詭的亂世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輝煌之路。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