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宮的銅雀燈在龍涎香霧中明明滅滅,趙凜摩挲著案頭的傳國玉璽,指腹反覆描摹“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刻痕。自秦趙分漢已過去十載,如今大趙疆域東至滄海,西抵流沙,南吞嶺南巫瘴之地,北懾匈奴殘部遠遁。他望著輿圖上泛著金漆的國境線,嘴角勾起的弧度漸漸染上狂傲:“父皇當年遺願,朕不過十年便已實現大半!“
這日早朝,諫議大夫公孫衡捧著奏章顫慄上前:“陛下,西北三郡連遭蝗災,百姓易子而食,懇請暫緩...“話音未落,趙凜猛然拍案,玉鎮紙將竹簡震得四散:“區區蟲災也值得驚擾朝堂?去年南征繳獲的糧秣足夠賑濟十次!“他掃視噤若寒蟬的群臣,冷笑如冰:“諸位莫非忘了,朕十五歲便率鴻鵠軍踏平匈奴王庭?“
殿外忽有侍者疾步而入,獻上西域進貢的夜光琉璃盞。趙凜轉怒為喜,舉起流光溢彩的琉璃:“看看這等寶物,若不是朕打通絲綢之路,哪有這等奇珍?“他命人將琉璃盞高懸於永珍宮頂,夜間折射的光芒如星河傾瀉,卻不知長安城外,饑民正啃食樹皮充飢。
在趙凜眼中,父親趙慶的“仁政“已成過時的枷鎖。他廢除“青苗法“,將墾荒土地盡數賞賜給五族貴族;裁撤諫議院,斥責其“議事拖沓“;甚至下令將《五族通商錄》束之高閣,改由皇室壟斷暴利的香料貿易。當卑族老工匠諫言兵器鑄造需遵循舊制,他竟命人將其投入熔爐,“本朝兵器當比先帝時更鋒利百倍!“
為彰顯功績,趙凜徵調百萬民夫修建“通天閣“。這座高達百丈的樓閣以精鐵為骨,琉璃為瓦,每根樑柱都鐫刻著他的赫赫戰功。工匠們在嚴寒中赤身澆築鐵水,凍死者的屍體被直接砌入牆基。某日暴雨突至,尚未完工的閣樓轟然坍塌,壓死千餘民夫。當訊息傳入宮中,趙凜卻望著設計圖惋惜:“若不是暴雨,旬月間便可完工。“
更致命的是軍事上的獨斷。他不顧秦軍盟友勸阻,執意征伐西南蠻夷。為打造能翻越瘴癘山林的“神臂弩“,卑族工匠被迫將劇毒礦石熔入鋼鐵,導致半數工匠中毒身亡。出征那日,三十萬趙軍旌旗蔽日,趙凜在戰車上俯瞰送行的百姓,忽然指著人群中啼哭的孩童大笑:“等朕凱旋,讓你們看看真正的盛世!“
然而西南密林成了吞噬趙軍的絞肉機。蠻夷的毒箭淬有見血封喉的蠱蟲,趙軍的強弩在溼熱環境中頻頻失靈。更可怕的是疫病橫行,每日都有上千士兵暴斃。當敗報傳回長安,趙凜撕碎奏章怒吼:“定是將領怯懦!給朕增兵二十萬!“他不顧國庫空虛,強行徵收“平南稅“,連百姓最後一粒谷種都被搜刮殆盡。
此時的秦國卻在暗中積蓄力量。劉徹之子劉燁繼位後,表面對趙凜俯首稱臣,實則在邊境修築防禦工事,暗中聯絡匈奴殘部。當趙軍在西南泥潭越陷越深時,秦、匈聯軍突然突襲大趙北疆。匈奴騎兵踏碎鎮北七城的烽火臺,秦軍的攻城器械撕開了趙軍空虛的防線。
噩耗傳來時,趙凜正為新鑄的“天子劍“舉行開光儀式。他握著寒光凜冽的寶劍狂笑:“劉徹小兒也敢挑釁?朕要讓他知道,大趙鐵騎...“話音被急報打斷,戰報上“雁門關失守“五字刺得他眼前發黑。更致命的是,五族貴族因利益受損,竟拒絕出兵勤王——卑族拒絕提供兵器,胡族巫女撤回了守護結界。
長安城外的戰鼓聲越來越近,趙凜終於嚐到了眾叛親離的滋味。他望著空蕩蕩的永珍宮,琉璃盞在戰火中紛紛碎裂,映出他扭曲的面容。當秦軍先鋒攻破宮門時,他握著父親留下的螭紋劍自刎,劍刃卻在脖頸處停住——這把承載著復國榮光的寶劍,此刻竟鈍得割不破皮肉。
“原來...是朕...辜負了父親...“趙凜望著未央宮頂墜落的琉璃碎片,恍惚看見父親趙慶在青原牧場微笑著向他招手。而在他身後,熊熊烈火正將這座象徵著驕奢的宮殿吞噬,大趙的國運,也如同那破碎的琉璃,在血色殘陽中走向終結。這場由好大喜功引發的雪崩,最終埋葬了無數人的性命,也讓曾經輝煌的大趙,成了史書上又一個盛極而衰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