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情況下,這些國君們必須要正視眼前,必須要在每一戰都盡可能的為自己的國家獲得足夠生存下去的資本。
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目光長遠,那根本不現實。
想生存下去,首先就得功利。
“功利”這個詞,從來就是“短視”的同義詞,和“長遠”不是一路人。
那麼在周朝這眾多的諸侯國之中,還有沒有不功利的國家了?
有。
只不過問題在於,那些不功利的國家,早就已經在過去的數百年裡被淹沒在歷史的滔滔浪潮之中了。
而且,就算想要目光長遠,那其實也還挺難的。
七個國家,七位君王,成百上千名大臣,成千上萬名官吏,數以百萬計的子民。
這麼多的因素加在一起,誰能夠想得到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
變數太大了。
比如說趙丹吧,趙丹在河東郡之戰前的籌劃是依靠三晉聯盟之力,一直把秦國打到滅亡為止,然後再圖謀其他國家。
這其實也算不上一個長遠的計劃,但就是這麼一個並不長遠的計劃,在河東之戰後都立刻産生了變數。
本應該是親趙派的魏無忌分分鐘就帶著魏國叛變了趙國,和秦國站在了一起,然後才有了趙國被迫搶先攻擊秦國,才有了接下來的邯鄲保衛戰。
這戰前誰能想到啊。
畢竟每一位國君在每一次大戰之前所面對的選擇都太多了,最極端的情況下,可能一個說客就能夠決定一場大戰是否開啟,或者決定這個國家在這場大戰之中站在哪一邊。
這怎麼猜?這太難猜了。
所以趙丹在這件事情上得到了一個經驗,什麼目光長遠啊那都是扯,還是走一步看一步的靠譜。
反正只要不停的打勝仗,那麼終有一天趙國會強大到讓所有六國加起來都不是對手的地步。
等到真正統一天下之後,再慢慢的去考慮那些百年大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