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得從頭說起。
只說那天張大英從氣沖沖的回溫家後一進門不等溫家人問,她自己便竹筒倒豆子噼裡啪啦的一通說了。
她越說越氣,溫家人也越聽越氣——
從這兒就可以看出來溫家人也不是啥好人,也是贊同張大英行事的。
同時他們也更堅定了過繼張伯書。
一來這本就是他們的目的。
二來民間有一句老話叫‘牽著不走打著倒退’,而他們一家都是這幅驢脾氣,越不行越要辦成。
只是話好說,事難辦啊。
雖然張楊氏可能有私心,但她說的也是事實。
張家元絕對是他們過繼路上的攔路虎。
張大英當時也是因為無子的事太折磨她了,聽到有辦法也就光想好事沒想其他便回孃家去說了。
一受打擊腦袋清醒她立即記起她大伯父是啥人啦——
因為張家子嗣單薄,他特重視子侄後輩。就比如她那幾個兄弟明明也不成器,可大伯父愣是無怨無悔的接濟了五房幾十年。
更別說她不佔理。聽說過過繼侄子外孫的,沒聽過過繼孃家侄子的。
畢竟世人講究宗族觀念,侄子是一家人,外孫好歹流著一半的血,媳婦孃家侄子算啥?
溫家又不是沒人了。
張家也不是活不下去了,誰敢答應就不怕毀了家族名聲?
更別說張大英還想過繼了張伯書,再讓張家元幫她壓服溫家人了,這簡直就是異想天開。
所以直接過繼是不行了。
只能另想辦法。
可是這事他們又不能找別人商量,其實他們也找不上啥人出主意。
那麼只能自己來。
俗話說得好‘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何況他們是兩對夫妻四個人呢。
他們絞盡腦汁想了一天還真想出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