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二十畝地去年去年所產的糧當年便高價買了,所以眼下是無糧可發的。
張家元當時便以銀錢補了。但他為方便拿的是銀票,村裡要用還得兌換一下?
又剛好碰上春耕拖了幾天。
再拖下去本家人心可能就散了。這可不成,現在可是去楊家要錢的關鍵時期,可不能因小失大。
因此,幾位族老們春耕剛過,便打發小輩去送銀錢。
來人是六老太爺的長孫媳婦高氏。
六老太爺是個命苦的。父母早逝,好不容易考上童生,相沫以若的妻子又去世了。
他沒再考,也沒再娶。
又當爹又當媽千辛萬苦把獨子撫養大了,那知被媒人騙了為兒子娶了個攪家不嫌。
看在兩個孫子的份上,他忍了,兒子沒忍——丟下一家老小跑了。
這還不算完。
兒子跑了後,他跟兒媳婦樊氏撐著這個家。可今非昔比,當年他還年輕,所以把兒子養大了。現在他卻老了。
那年北方大旱,五姓村好多人家顆粒無收,準備賣兒賣女的。
有人便跟六老太爺出主意讓他也去買個小丫頭回來。
平時幫著幹活,大了滿意的給孫子當媳婦,不好的轉手就能得錢。不過費一點糧食,沒有比這更便宜的事了,簡直是一舉三得。
六老太爺想想也是,再說他還有一層想法:眼看兒媳婦已改不過來了,他不如挑兩個孫媳婦好好培養,將來也能頂門立戶。
不料他又被兒媳婦坑了。
本來他已看好了兩個好苗子,只等著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了。
他想著他已親自想相看過了,不讓樊氏出面也不行,畢竟是兩個孫子的親孃,怎麼著也得在媳婦進門前讓婆婆見見。
且樊氏也鬧騰著。
遂答應了。
那知樊氏一去就後悔了,她嫌兩丫頭太貴。
一個換成了其中一個丫頭的妹妹,就是高氏。一個換成了她妹子家的閨女即她的外甥女陳氏。
歸家後只把六老太爺氣的要死。
可是已然這樣了,他看看瘦的沒二兩肉跪著哭求的高氏心軟了,到底沒說送回去。
既然高氏都留下來了,陳氏總不能厚此薄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