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言情小說>變革1854> 一零二章 有的百姓還在吃草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一零二章 有的百姓還在吃草

艾爾莎真的信了邪,離開兩江地區後,先坐空艇到了開封。此時的開封仍是幾十萬常住人口的世界級的大城市之一,艾爾莎要找的人被當地人稱為藍帽兒。常年住開封的人都知道。

見面後,雖然雙方都只能用中文交流,可手中的同樣猶太文字的經書是騙不了人的。這裡的長老告訴艾爾莎,他們的祖先搬來這裡已經有一千年了。因為這裡沒有人歧視迫害猶太人,他們的祖先就這樣住了下來。

關於以色列建國的事情,開封的同族聽說了也很高興,流浪了幾千年的民族,總是想回家的。這裡的猶太人雖然不會全回去,但是可以派一批小夥子們回去,新誕生的以色列總是要有人當兵嗎。

在開封做了一個禮拜,艾爾莎乘坐空艇來到了位於日本會津的學園都市。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寬闊的公路,巨大的風車發電機組,來回穿梭的電車和自動清潔機器人。乃至一路上免費的各種飲料和零食自動貨架機,天空中漂浮的巨大空艇只有一個作用,報時和天氣。

雖然有的東西已經在外面擴散了,可是如此規模的現代化都市,就是21世紀也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能力建設的——南非自從曼德拉上臺後就沒蓋起過一棟高樓或者像樣的建築物。

如果說僅僅城市建設就讓艾爾莎感覺來到神之城,這裡學生們討論的就讓艾爾莎更聽不懂了。

最近林海洋代替日本政府向學園都市捐贈了一顆運載火箭,格物高階班的同學正在討論是用這個運載火箭發射一顆衛星還是搞人類第一次載人航天。

放衛星還是有些難度的,畢竟衛星需要聯絡以及隨時準備變軌等,預計要幾年才能造出第一顆人造衛星。載人航天難度反而比較低,設計一個載人倉就行了,最後回收載人倉的落點可能有難度,但只要算好落在海面上還是能撈回來的。

歷史上,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是前蘇聯1957年成功發射上太空的。美國人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是1958年。第一次進入太空的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時間是1961年。

剩下的可信度就不高了,美國人在發射了第一顆衛星11年之後,就派宇航員登上了月球。留給世人的是一段你在月球的低重力下也跳不高的詭異影片。

至於,當年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成功率之高讓人乍舌,但是,上百所大學和上千家企業聯合研製的土星五號衛星一張圖紙都沒有留下來。

按照美國速度計算,其實擁有舉國體制的中國和前蘇聯能夠更容易的登上月球才對,其時間為前蘇聯1968年登月,中國1981年登月。

而實際上則是1991年在太空競賽上花費太多的前蘇聯解體,大毛二毛等暫時沒有登月計劃,而中國2003年送上第一個太空人之後,決定用三十年到五十年的時間玩一玩載人登月——這個時期中國已經取代了美國作為世界工廠。雖然部分頂級科研水平不如美國,可絕對超過美國人五十年前的航天水平了——就一個小型計算機就是五六十年代不敢相信的。

按照林海洋的看法,如今是1870年,按照美國速度,今年不論是射第一顆衛星還是載人航天,十年後也就是1880年登月絕無問題——超越土星五號的運載火箭只要能設計出來,工業船就能造出來,沒多難。

然後再用十年時間,大約1890年左右就可以派航天員登上火星看一看了,像美國人那樣發展航空航天一旦利益不足說停就停,實在不可取。要一步一個腳印的堅定走下去,才是發展航空航天的正確道路。

地球的資源總量是有限的,哪怕是可迴圈利用的資源,一但進行掠奪式破壞性的開發也就不再是可迴圈利用的資源了。如果不能提前開拓新的殖民地子孫後代免不了又要走上受苦受窮的道路。

只有走上太空,走上對其他星球殖民掠奪的道路才能避免人類為了爭奪地球上有限的資源而進行戰爭。

艾爾莎當然不懂這麼深的道理,但是送人上天或者送一顆人造月亮上天她還是能聽明白的,雖然不大明白什麼是地球軌道等專業術語。只是讓艾爾莎覺得自己和這些人在思想上已經不是在一個層次了。大家都是一樣的人類,為什麼差距這麼大膩。

其實運載火箭沒有艾爾莎想的那麼高階,21世紀朝鮮還在用固體燃料放衛星呢,理論上使用黑.火.藥作推進劑造個超大號三踢腳也能玩載人航天或者放衛星,前提是你能算出怎麼讓這個三踢腳進入地球軌道,以及這個三踢腳每層該做多大。

這時候,艾爾莎才想起宋海平的話,如今中華民族的崛起已經是無可阻擋的,以色列現在能加入進來是賺大了。

至於如果有人指責宋海平和林海洋,如今中華聯邦都準備放衛星了,可是中華聯邦內部還有很多人民還在吃草的問題。那宋海平和林海洋一定會說:“我們已經給過他們機會了,如今去美國的,下南洋的澳洲),去歐洲的,乃至和八旗在國外搶掠的,哪個吃不上肉了。他們自己不願意改變而願意吃草,這怪誰。”

哪怕就是最早進行改革的日本,如今仍有很多山民不願意下山,雖然政府已經很大方的免了這些山區村莊的一切賦稅,可是,山區嘛,本來就沒什麼土地,窮困幾乎是沒辦法的事情。可就這樣,也有人願意守著山區的老宅子和祖上傳下來山中的梯田坡地不願意下山的。社會變革對他們而言是非常可怕可怖的事情,他們寧願在一成不變的人生中生活一輩子,也不願意或者說不敢進行改變的嘗試,這是出於對未知的恐懼也是無知的悲哀。

對這樣害怕變化甘願受窮的,宋海平和林海洋只寄希望於幾十年後搞生態遊能讓這些原始村落發展起來了——如今的日本人剛吃上幾年飽飯,你讓他們去村裡受二遍苦遭二茬罪他們肯定是要罵孃的。等新一代在城裡長大的孩子,可能會喜歡山村的天源自然風光以及沒見過的粗劣的純天然食物。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