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這邊剛下調子沒多久,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葉名琛的六百裡加急奏摺也到了。內容真是四國洋人要換約的事情,算算日子,葉名琛的奏摺在半路上的時候朝堂就已經知道四國洋人聯盟換約的事情了。
這一下可在朝堂上捅了馬蜂窩,兩班文武大臣紛紛喊著要和洋夷決一死戰的——事實上面對四國聯軍的確是退無可退了,沿河沿海都在英國人的炮口下,至於西北東北都在俄國人的鐵騎下,當年康熙爺派出數千大軍圍攻幾百俄國民兵慘勝後簽下尼布楚條約的事情大家心裡都明白的。
不過,對於換約一事,朝堂上的鬥爭卻又分成了兩派,一派認為,既然換不換約都要開打,不如盡數同意了條約,這樣再打起來,曲在敵,師出無名嘛。
另一方則認為,反正也是要打的。而且條約上有一條各國在京城派遣公使駐紮軍隊,這不把朝堂訊息全部漏了。而且就算一國幾百洋兵,可架不住歐羅巴那邊洋人國家多,來個十幾個歐羅巴國家要求一體同仁,一國幾百洋兵,這就有幾千洋兵在京城了,這還了得——紫禁城總不能天天駐紮幾萬兵馬防備洋兵吧。
朝堂上下信心十足的一個原因就是當年洋人憑借的洋槍洋炮鐵甲艦我們大清也有了,雖然是東洋貨。可是並不比西洋貨差,訓練一下大家都會用。另一個原因是從鹹豐到下面原本一群大煙鬼改成了東洋鼻煙鬼,一眾王公貝勒文武大臣每日在家都是舞劍弄槍,聽說這洋鬼要打上門,更是恨的咬牙切齒要不是京城早就沒了洋人估計現在就要出外交問題。
最後總算沒忘記帶來訊息的日本使節,宋海平懶得去朝堂上演三拜九叩,這個艱巨的任務就交給了正使於德謙去做。
經雙方暗中協議,鐵甲艦每千噸萬兩白銀,這樣四艘鐵甲艦加起來排水量一萬一千噸,作價十一萬兩白銀,50噸秘製大力散作價十萬兩白銀,五萬支抬槍作價白銀二十萬兩,一百門火炮作價十萬兩白銀。
當然了,出産白銀之國的日本並不需要這麼多銀子,而是按市價換成中國的特産,例如絲綢、棉布、瓷器、茶葉、紅糖。
對大清來說,這筆生意賺大了,那些軍火就算是賣了廢鐵廢鋼也不止這個價錢。再說,又不用朝廷付出白銀,絲棉瓷器茶葉糖等宗人府名下皇商的庫底劃拉劃拉就都有了——養肥豬不就是為了過年殺肉吃嘛。
因為東洋軍火的價格比國內鋼鐵價格還要便宜的多,滿清朝廷上下都生出了造不如買的想法。在京城的一個多月,宋海平和於德謙還接下了來自朝廷以及各地督撫的大量軍火包括軍用興奮劑)訂單。
其中,鹹豐帝為了重振八旗之武功拱衛京師防衛,再次訂購了十萬支東洋優質單打一後裝膛線抬槍,九十毫米火炮八百門,軍用大力散100噸,5000噸級的鐵甲艦兩艘。全部軍火一年內交付。
湘軍領袖曾國藩為了對付長毛的水師,向宋海平這裡訂購了六百噸級的內河鐵甲炮艦十艘,九十毫米山炮兩百門,野炮兩百門,優質抬槍二十萬支,大力散10噸。
清廷的其他地方督撫們為了安定地方防備長毛、保境安民、防範洋夷等原因先後加起來也訂購了五十萬支抬槍,三千門野戰山炮,二十艘六百噸的內河鐵甲炮艦,大力散也有300噸。
原因嗎,主要是賣的太便宜軍火連鋼鐵加都不值,二是可以易貨,絲綿瓷器茶糖等很多地方都産的。
至於工業船製造軍火的本錢那就可以忽略不計了,宋海平算了下這下賺的錢真是老著鼻子了,這些貨物一部分撥給日本幕府讓幕府層層賞賜下去用來支撐幕府政權。另一部分低價投入市場,打破日本豪商們的壟斷生意,從日本市場上換回來的大部分白銀拿去南洋買米,南洋那裡大米價格低得驚人。
正是,手中有糧心裡不慌。日本幕府現在又是大規模招兵,又是大規模招工的,錢糧方面沒有宋海平和林海洋的支撐用不了幾個月就要破産。
挑起清朝上下的軍備競賽後,每日督撫手下來日本館下單的絡繹不絕,宋海平反而沒什麼時間離開京城了,只好將禮部給的日本館當做了東洋軍火傾銷辦事處,大面額的銀錢往來諸多不便,宋海平幹脆又在京城買地開了一家日清銀行。
這家日清銀行除了私下鑄銀幣之外,還開始了民間小額信貸業務,收取民間存款,按照存款時間給與三厘到六厘不等的利息,同時開展貸款業務,以七厘到一分二不等的低利息將其他在京開貸款業務的清朝錢莊打的潰不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