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爺子和張老太太蔡氏坐在主位,張老爺子左手邊是張老三一家,張安仁和老三媳婦,老三媳婦的懷裡抱著三歲的女兒小桂花;右手邊是張老大一家,張安平和媳婦王氏,王氏嫁進張家的時間最久,前面生了兩個丫頭,最後拼命才生下了個兒子,取名柱子,今年三兩歲,大女兒今年剛成婚,旁邊的女娃小娟是她們的小女兒,比初夏大四歲。
離主座最遠的是初夏這一世的一家三口,父親張安民,母親劉氏,坐在兩人中間的則是張初夏。
如果一視同仁,那麼座位應該按長幼順序;以主為尊,以左為貴,從這座位的順序,也能看出來誰在這家裡受歡迎。
雖說手心手背都是肉,可一碗水太難端平,前世她就看過不少這樣的例子。
從她這些天的觀察來看,張老爺子和蔡氏對小兒子是真愛,對老大一家也還不錯,相比之下,自己一家就是炮灰。
她還記得以前有個研究,家裡有三個小孩,最小的孩子往往是獲得父母最多疼愛的,因為小被寵愛;而老大,因為初為父母,所以付出的也多點;而作為中間出生的老二,往往是最容易被父母忽視的。
她只能用這個結論來解釋為什麼自家爹沒有其他兩個叔伯受張老爺子和蔡氏歡迎。
以前看古裝劇,裡面的主要人物都是王公貴族,衣著鮮亮華麗,長裙飄逸,少見貧農形象,書裡的描寫也多是粗布麻衣。
張家雖然窮,但在村裡也屬於生活水平中等的人家,大多數人都穿麻布做的衣服,這是一種以各麻類植物纖維製成的布料,透氣耐洗,也很便宜,不好的就是舒適度不夠;全家除了老三家穿的稍好的棉衣外,基本上都是麻衣。
“吃飯了”,張老爺子出聲,率先動起了碗筷,這是吃飯的訊號,大家也才開始動起來。
桌面上用大陶碗裝的野菜,蒸土豆,以及自家醃製的蘿蔔,今晚還烙了點蔥餅,算是加餐。
農家惜油,自家地裡種點油菜,成熟後大部分賣掉,小部分運到鎮上的煉油作坊裡榨油,就這一點油,要管一年,要是遇上收成不好的年份,菜裡能有兩滴油就不錯了。
老太太蔡氏開始給大家打粥,勺掌握在蔡氏的手裡,每天由蔡氏進行分配,粥少人多,碗裡有多少,能不能吃得飽,那就得看蔡氏了。
先給張老三一家,再給老大一家,最後才輪到初夏一家,鍋裡的粥已經沒有多少,舀起來的時候勺子還抖一抖,這讓她想起前世在大學裡的食堂阿姨,每次打飯的時候,都喜歡這樣操作一番,生怕食物給多了。
給張安民的還好點,劉氏和初夏的都快能映出人臉了。
“你正在長身體,多吃點”,張安民見女兒的碗裡沒有多少,便準備把自己碗裡的粥分點過去。
初夏護住自己的碗,“爹,不用,你幹活了多吃點,我人小吃的少”,她怎麼好意思要?張安民幹活那麼累,本來他碗裡的粥也不多,就那麼一點,估計也吃不飽。
“別管她的,一個丫頭片子,又不幹活,還想吃多少,給她吃?明天你有力氣下地幹活?”老太太蔡氏斜眼一挑開口說道。
“初夏她爹,娘說的對,你別管她”,劉氏心疼丈夫,也心疼女兒,可老太太說的對,丈夫是家中的勞動力。
張安民在劉氏的眼神下將碗收了回來。
“魚,我要吃魚”,大伯母王氏懷裡抱著的栓子手裡握著筷子叫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