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大宋開國以來,從未有過的現象。
連朝堂上的大臣們都非常震驚。
這是一場軍民在朝廷的組織下聯合的自救和防護。
關於黃河改道的提議,被趙桓否決了,在京東路和河北路挖分支的提議被透過。
並且,朝廷鼓勵一部分災民南遷,或到京畿路。
具體的方案則是,朝廷的公田放開對京東路和河北路籍貫的低價售賣。
而在京畿路和江南東路、荊湖路一帶,朝廷的藝造局針對此次受災,也增加的招募人數。
總的指導方式就是透過釋放資源,增加社會就業,來疏導災民的南遷,給河北路和京東路的社會減少壓力。
事實上,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因為黃泛區的形成,趙桓也不得不開始減少對黃河下游兩邊的經濟建設投入。
並且引導百姓西遷或者南遷,是朝廷需要持續做的一件事。
那京東路和河北路南邊難道就放棄不管了嗎?
雖然是黃泛區,但那裡有一望無際的良田。
現在的大宋連第一次工業革命都沒有正式進入,不可能修建起像後世那樣的三峽大壩,所以,洪水再次來臨,依然是要人來去治理。
唯一能做的是尋找根源。
黃河自從宋朝開始不安分,是因為上游沙化非常明顯。
華夏自西周開始,核心地區是關中和中原一帶。
尤其是關中,長安被歷朝歷代作為首都。
華夏古代的建築皆為木製建築,需要的是大量的木頭。
例如阿房宮,例如大明宮。
這一千多年的開採,關中地帶的植被明顯受到了破壞,上游河岸被沖刷進入黃河,泥沙隨著河流不斷下來,積累起來,抬高了河床。
同時也造成河道擁堵,造成中下游的水患。
趙桓打算成立一個司,專門在黃河上游種植草木,嚴禁那裡地植被的開採。
這種事情不能再拖延下去,從現在他就開始做起來,後世的後世,一定會有收穫。
幾天後,謝大海給了趙桓一份最新的關於京東路和河北路民情調查彙報。
最近一段時間,民間恢復之時,多了一些言論。
例如有人在民間悄悄嚼舌頭。
這一次的黃河犯難是百年難得一遇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官府通報不實,實際死亡人數多達五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