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氾濫對大宋造成的危害是非常深的。
在大宋的歷史上,有三次易河,一次次都在作死。
三次易河造成了京東與河北路交匯的地方,形成了黃泛區。
所謂的黃泛區是指黃河氾濫成災的地區。
從宋代開始,主要是黃河中下游,最嚴重的是河北與京東路兩地。
因為黃河的河道被人為在河北與京東路變來變去,又因河床不斷升高,波及範圍甚廣。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千年來,黃河流域的植被被開發過度,沙化嚴重。
在先秦時代,黃河流域是綠蔥蔥的,植被完好,自然資源豐富。
但到宋代的時候,已經不行了。
這也是宋以後的明朝不願意將都城定在中原的原因。
趙桓就駐紮在泰安城,因為皇帝的到來,整個京東路的人心稍定下來,河北路也受到了鼓舞。
就這樣,趙桓就一直待在泰安,經常抬頭仰望雄壯的泰山。
而各路的探子幾乎每天都會給皇帝帶來最新的訊息。
濮州和齊州的潰堤,也讓其他地方的洪水壓力大大減小。
接到疏通汶水的建議後,徐處仁即刻派人,前往京東路,開始著手疏通汶水的準備。
徐處仁不敢有絲毫怠慢,畢竟連皇帝都去前線了,若是後方不給力,那真是要掉腦袋的,而且不是掉一兩顆的問題。
從這一次的洪災至少反應了一個問題:朝廷的組織和動員能力變得以幾年前要強許多倍。
這事若是放在靖康元年,各地的官員必然已經逃的逃,散的散,朝廷要組織救援和控制,是不可能的。
就連朝中的相公們也不得不承認,是皇帝讓這一切都變得強力起來!
就說徐處仁派去的三個官員,分別在汶水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坐鎮。
當地的知州接到訊息後,立刻調動了駐紮的地方廂軍,與此同時,大宋邸報在州府和村鎮也全力動員當地的老百姓。
甚至出現深更半夜,全體縣官下鄉組織民夫隊伍前往汶河挖河的局面。
據探子傳回來的訊息,最令趙桓感到欣慰的是,自處決了司馬青後,糧草補給變得暢通了不少。
就說疏通汶河一事,計策是在汶河邊上挖出一些支流來,疏通有些堵塞的汶河,這是一項非常巨大的工事。
但架不住人多,據初步統計,疏通汶河,朝廷在短短的十日之內,就動員了京東路的三十萬軍民!
為了能有多快就多快,朝廷的使者連吃飯都是在馬背上吃的。
平日的農具全部派上了用場,而這三十萬軍民的後勤保障也全部供應上了。
在汶河邊上一共挖出了六條支流,汶河上游的水分別流進這些支流,後又在下游匯聚流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