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權爺撩寵侯門毒妻> 結局篇(3)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結局篇(3) (1 / 4)

赫連縉笑笑,“蘇晏可是這次北伐的大功臣,不僅擊退了北燕鐵騎,還為南涼開疆拓土,如此豐功偉績,父皇給的賞賜竟然是個‘死’字,這麼做,不會失了民心嗎?”

永隆帝大怒,“北燕為什麼會發兵,難道不是他蘇晏作出來的?”

赫連縉:“父皇以為,北燕為何會在得知葉筠死訊的第一時間發兵?還不是因為崇明帝比宣宗帝和朱太后更具野心,說明北燕想吞併南涼已經不是一天兩天,而葉筠,不過就是個契機罷了,不管她死不死,早晚有一天,北燕都會出兵攻打南涼,或許我們該慶幸,北燕出兵的時候戰神蘇晏還在,由他率軍敗退北燕,將會給北燕帶來很大的陰影,至少蘇晏還沒死的一天,北燕是萬萬不敢再犯的。至於父皇說此次戰爭是蘇晏挑起來的,您找到證據了?”

永隆帝噎住,但鐵青的臉色昭示著他狂怒的內心,“老三,你偷兵符的事,朕還沒找你算賬呢,你就敢幫蘇晏說話?”

赫連縉莞爾,“只要赫連鈺敗了,那麼太子之位誰來當都可以,父皇不中意兒臣,你讓大皇兄來做太子好了,至於兒臣,你是要廢了太子貶為庶人也好,賜死也罷,我絕無怨言。”

“你!”

看著赫連縉那一臉視死如歸的樣子,永隆帝胸腹內氣血翻湧。

“父皇,蘇晏是你心愛女人的救命恩人,如果連這種恩都能忘,那麼兒臣只能說,您不愧為孤家寡人。”

永隆帝相當生氣,可是僅限於臉色難看,因為無話可說。

畢竟赫連縉說得沒錯,北燕之所以退兵,是被蘇晏打怕了,只要蘇晏在的一天,北燕就不敢來犯。

而另一個事實,蘇晏的確是駱家的大恩人。

可他是帝王,這麼個功高震主的臣子,留在身邊無異於養虎為患,萬一將來……

“將來的事,誰也說不準。”赫連縉看穿了永隆帝的心思,“作為帝王,防範之心必不可少,可有的時候,父皇也該學會信任,就算是蘇晏挑起的兩國戰爭,那麼最後滅了敵人為南涼開疆拓土的也是他,父皇為何不退一步,說不準給他全部的信任,他回報給你的是家族世世代代的忠誠呢?”

“老三,你這是以江山為賭注與一個隨時可能反了你家族的臣子博弈。”永隆帝冷臉提醒。

赫連縉道:“兒臣敢賭,那是因為兒臣敢把全部的信任給他,父皇不敢賭,是因為你多疑,或者說,你把握不住臣子的心思,蘇晏若要反,上次給他兵符的時候,他大可以帶領數十萬南境大軍直接殺到京城來趁機竊國改朝換代,可是他沒有,不僅沒有,還在這一仗立下大功,父皇憑什麼懷疑他?就憑他功高震主?如果這也算罪過的話,那麼將來便沒有誰敢全心全意地為你效力,為江山效力,所有兵將都可以休養生息,等下次敵國來犯的時候便不存在什麼戰神,更不存在逆襲之戰,敗也敗得理直氣壯,因為沒有能功高震主的大將,或者說,沒有敢功高震主的大將,你也可以徹徹底底的放心了,不是麼?”

永隆帝指著他,滿臉怒意化為扭曲,卻是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赫連縉沒有要走的意思,繼續刺激他,“南境那邊的三軍和大將全都進行了封賞,唯獨帶孝出證的蘇晏還沒有,兒臣希望明天早上能聽到結果,若是父皇真要因為功高震主的莫須有罪名賜死他,那麼,算上兒臣一份吧,畢竟盜取兵符,也是不可饒恕的罪過。少了一個蘇晏,少了一個赫連縉,您便少了一個功高震主的臣子和一個野心勃勃的兒子,從此後萬壽無疆,高枕無憂。兒臣恐怕還得提前說聲恭喜,恭喜父皇,成功除掉了帝國一大戰神,給自己的多疑和私心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後世子孫必定對你這樣英明神武的帝王樹碑立傳,歌功頌德,感激你為他們賜死了一個為帝國立下無數戰功的忠臣,為生母不斷在逆境中掙扎的孝子,為百姓默默付出的仁將,為至交肝腦塗地的義友。如此忠孝仁義四全的人,他將會死於自身太過優秀完美。很好,兒臣再一次的重新認識了父皇,也認識了九龍第王座的性質,孤家寡人果然不是說著玩的。”

盛怒過後,永隆帝反而慢慢平靜下來,就那麼安靜地坐著,一聲不吭,似乎是陷入了沉思,連赫連縉是什麼時候離開的都不知道。

翌日升朝,百官例行奏本之後,永隆帝讓張公公當眾宣讀了一份聖旨,雖然蘇晏並沒來上朝,不過赫連縉看得出來,永隆帝是打算讓百官都感受到他的誠意,想來是一夜之間想通了,聖旨上說,蘇晏此戰功不可沒,恢復兵權與參政權,賜封地,賞萬金,另賜丹書鐵劵一份,宣國公之爵位,世襲罔替。

不用想,這裡面肯定多多少少都有駱嵐的意思。

赫連縉下意識看了一眼帝王座上的永隆帝,並沒從對方臉上看出多大情緒來。

當初偷兵符的事,只有永隆帝一人曉得,百官們都是不知情的,還以為太子是代替永隆帝傳達的旨意,雖然有部分人對於永隆帝“奪情”頗有微詞,不過情勢所逼,國難當頭,再大的規矩都得擺在一邊,蘇晏都沒說什麼,他們自然也沒權利質疑,那幾人也只是私下裡議論兩句就消停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永隆帝顯然並不打算再計較赫連縉盜取兵符的事,半個字沒提,倒是要散朝的時候說了一句話,震驚百官。

他說:“春日宴過後,朕便於金殿舉行退位,太子登基。”

按說,賢王入獄,魏王和梁王都是不成氣候的,南涼儲君再無爭議,赫連縉繼位是早晚的事,可是誰也沒能料到,永隆帝會突然提出來。

就連赫連縉都覺得難以置信,雖然他老子對於皇位的執著並沒有北燕先帝以及朱太后那麼喪心病狂,但身為帝王,說厭倦了龍椅,那都是口頭上的調侃之言,誰會真的捨得在無病無憂的時候撒手讓權?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