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軍,你練字兒也費頭,多吃塊肉。"
"春香,我不是廢頭。"
……
李父的名字就叫李紅軍,在這個家裡,也是好多年沒有被老伴直呼其名過,都快被家人遺忘了。
盡管總是被稱為“廢頭”,李父的毛筆字,還是在突飛猛進的提高,同樣費頭的李母,在這個假期裡,認了幾乎有五十個字了。
原本空著要張貼李小梅獎狀的那面牆上,暫時就糊滿了舊報紙,舊報紙上又寫滿了碩大的毛筆字。
李國慶和李小紅是在初六開始上班的,李父是從初八開始上班。大年初十的時候,從省城裡又發來了一批牛仔布料和新款的春裝,李小梅又開始了忙碌,加班加點的縫製衣服。李母則經常去店鋪那邊轉一轉,把裡裡外外的衛生打掃一下。原本打算的正月十六才開門營業,結果街坊鄰居們有不少來問、來打聽的,都盼著紅梅服裝店開業呢。所以,李母又改了計劃,要在正月十三就開門營業,她說:"現在日子都過得好了,有不少人等著買衣服,打算正月十五的時候也穿新衣服呢。"
總在家閑著,渾身骨頭都覺得沒勁兒,所以服裝店開門,李母變得興高采烈。李父專門陪著她在正月十三一早過去,掛好了衣服之後,在店鋪門外,還掛了一串兩千響的鞭炮,在轟轟烈烈的鞭炮聲裡,開始了新的一年掙錢之路。
因為還在年節期間,每天,李母是上午9點之後才去開門,然後下午4點鐘,就返回家裡來了。李母感覺很輕松,自己完全能夠應付得了,只是有一件事始終悶在心頭。
"小梅,我今天又打聽了一回。對門那一家,原來的包子鋪,現在不是開始裝修了嗎?也想仿照著咱家做大門大窗,後來因為沒錢,只是簡單的粉刷了一下。我聽說,他家也想做衣服買賣。哼,還不是看著咱家生意紅火,眼紅跟風啊。"
至於對門這家包子鋪改換為服裝店的事兒,小梅倒是很看得開,還因此勸慰母親:"媽,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兒,如果咱這趟街,全部都是賣服裝的,那生意才能真的算紅火呢。"
有人要跟自家搶生意,小梅還能瞎樂呵,李母實在是理解不了,看著閨女對此不怎麼放在心上,便也略過這個話題了。
不過說真心話,小梅倒是覺著,對門那一家包子鋪改換門面有些可惜了。因為他家的包子做的味道很不錯,價格也公道,周圍人到他那裡去吃飯的特別多,即使是沒空不在店裡吃,每天上下班的時候,從店裡要了回家去吃的,也都不少。
老街嘛,都是居民區,人員很多,流動性也很強。所以,做小吃的生意,向來是不錯的。小梅當初買下這個房子的時候,也曾經想過繼續賣吃的東西,可惜她對做吃的不擅長,只能開服裝店。
所以,像對門這家一樣,放棄自己本來擅長的、有雄厚基礎的行業,再轉行去做全新的領域,小梅確實覺得有些可惜。
然而,這份可惜還沒有來得及說出口,李母回來又報告了新的資訊,何止是對門那一家包子鋪要改行開服裝店了,跟紅梅服裝店隔了兩家的一個鋪子,連裝修的程式都省了,直接收拾收拾,已經開始進服裝、掛服裝了,也是改行做服裝店。
"這是都瞧著咱家掙錢了,比他們賣吃的東西紅火,哎喲喲,全改成服裝店了,全來搶咱家的生意了。"李母提起這事兒就頭疼,照現在這種趨勢,這趟街成為小梅盼望的服裝街的那一天可不遠了。
"媽,你千萬別慌,你自己想想,雖然有這兩個服裝店開張,咱家的生意受大影響了沒有?"
"這兩天沒受影響,等他們賣順了手,那還能不影響嗎?"李母數著錢匣子裡的鈔票,沒辦法說是少掙錢了。但是,這心裡始終是不痛快,畢竟她是親眼看見,有不少人也進那兩個新開的服裝店裡去了,而且也有從那裡買衣服出來的。
如果他們賣掉的衣服,都是自己家銷售出去的,是自己掙錢,那該多好啊。
154好久不見想不想念
小梅不由得笑起來,提醒李母:"鄰居家的店鋪開張了,您沒去隨個份子,道個喜嗎?"
"跟咱家搶生意來著,我一見氣都氣飽了,誰還有心給他們去隨份子啊?"李母氣呼呼地說。
"媽,這可不好。你呀,明天到了店裡開了門先做一件事兒,給這兩家新開的店鋪送點賀禮過去,大家既然都是做服裝生意的,互相關照著多好啊。"
李父對此說得更透徹一些:"春香,你這是鑽牛角尖兒了。全縣城有這麼多人,都需要穿衣服,莫非人家都得到你家裡來買?咱家現在主要銷售的都是女裝,人家賣的不一定跟咱就一樣,就算都是女裝,大家賣的樣式也不一樣,給顧客多一些選擇,有什麼不好的?"
"而且,就對門那個嬸子,原來不老是到咱家來找您玩兒的嘛,您可不能因為人家開了服裝店,就影響了你倆的感情。"
父女二人在家裡把道理掰開了、揉碎了給李母講了一會,總算是讓老太君的臉色舒緩了不少,答應明天去了之後,好好搞一搞敦親睦鄰。
小梅開學以後,就更沒有精力去服裝店裡了,只能每天回到家裡,聽母親告訴告訴什麼衣服好賣、什麼不好賣,必須要多進一點什麼樣的衣服,多做一點什麼樣式、什麼尺碼的。
正月十八,開學的這一天,最緊張的很可能數郝佳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