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可以測試這些人的忠誠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很快,秦王的目的達到了,他不僅得到了所有人的強硬表態,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道德支援。
於是在眾人的輪番勸說之下,秦王命人取出了一副龜殼,準備以卜卦定吉凶,來為這場掙扎畫上圓滿的句號。
然而此時,府僚張公謹恰好從外面趕來,正巧看到那副龜殼。
張公謹勐地把龜殼抓起來砸到地上:「占卜的目的是決疑,如今大事已經母庸置疑,還佔卜個什麼勁!難不成占卜的結果是大凶,秦王你就要罷手嗎?」
於是,大事就此定下。
《領袖論》中有一句話:所謂領導,就是一種領袖與追隨者基於共有的動機、價值和目的而達成一致的道德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領導者呼叫體制、政治、心理以及其他力量,激發、吸引並滿足追隨者的動機時,領導即告完成了。
而秦王此時的行為,非常完美地印證了這句話。
……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清晨。
靜謐的長安城剛剛從宵禁中甦醒,城中的居民照常開始一天的生活,完全沒有察覺到這是充滿了腥風血雨、將會決定未來梁朝百年國運的一天。
而太子和齊王就這麼策馬走出東宮,經過玄武門,前往臨湖殿。
其實在張婕妤通知兩人的時候,齊王更加傾向於張婕妤的建議,集結軍隊隨時待命、託疾不朝,靜觀其變。
但太子認為自己的部隊都已經集結待命,而負責看守玄武門的常何是自己人,再加上有宮中禁軍,秦王應該不敢在宮內發動政變。
他還是堅持要入朝,因為他還要關注事態的發展。
秦王向梁高祖告狀說他Yin亂後宮,如果梁高祖召他入朝對質而他不去的話,可能會被梁高祖更加懷疑,讓他陷於被動。
很顯然,齊王才是更理解秦王的那個人。
畢竟他在戰場中親眼見過秦王砍人,知道這個人的危險性。但很可惜,他和張婕妤都沒有堅持自己的看法,沒能對太子產生足夠的影響。
臨湖殿周邊的景色依舊優美,只是相較於往日,卻多了幾分令人心季的靜謐。
「恐怕有變!」齊王首先意識到情況有些不對。
他和太子趕忙撥轉馬頭想要熘走,但藏身於暗處的秦王和尉遲敬德已經衝了出來。
那把讓突厥人「觀之以為神」的大弓此時已經拉開,粗大的箭鋒如同新月弦上的閃亮光點,而光點的目標則是太子。
這一幕應該在齊王眼中留下了極深的恐懼。
因為他見過戰場上的秦王,知道秦王的箭有多致命。
箭無虛發、力透門闔的大箭已經為太子奏響了死亡的倒計時,而在秦王縱馬衝過來的同時,齊王也在嘗試著張弓搭箭。
然而,這個自詡「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獵」、曾經在晉陽以射獵百姓為樂的齊王,此時卻一連三次沒能將手上的弓拉滿。
三箭,全都在距離秦王一丈開外的地方頹然落地。
齊王不可思議地低頭,發現自己的手竟然在微微顫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