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朝統一之後,突厥人便開始頻繁南侵。
這些南侵雖然也記載在史冊上,但後人想到梁朝與突厥人的關係時,往往只會想到梁朝沒過幾年就滅了突厥,所以會以為突厥根本不是什麼心腹大患。
但真正身臨其境地體驗一番之後,李鴻運卻發現,其實突厥的每一次南侵全都是危機四伏。
而一著不慎,就很有可能會讓靖平之變提前上演。
如果按照梁高祖與太子的想法,將京師前往樊鄧會怎麼樣?
突厥人必然更加肆無忌憚地南下,在長安、河東甚至河北等地長驅直入。
到時候,這三個地方都將陷入巨大的危機之中。
長安和關中地區,既然要遷走,那麼焚城、移民是必然結果。但是,那麼多百姓在關中地區都有自己的土地,必然是故土難捨。
所以,再怎麼遷,富庶的關中地區也仍舊保留大量的財富,而突厥人的肆虐,將會讓這裡變成嗷嗷待宰的肥羊,遭受深重的苦難。
河東是梁朝的起兵之地,但這裡也是直面突厥人威脅的地方。
原本京師在長安,還可以順利地將力量輻射到河東,一旦南遷,河東就會顯得鞭長莫及。突厥人可以隔三差五就到太原附近旅遊一番,河東的諸多城池都將在突厥人的窺視之下。
至於河北的情況則更加糟糕。
因為河北本就是突厥人勢力滲透最多的地方,在竇建德死後,劉黑闥第一次被秦王擊敗後,就是從突厥借了騎兵南下。
樊鄧之地對河北的控制力更弱,到時候整個河北降而復叛也不是沒有可能。
突厥人每一年南下,動輒都帶了十餘萬大軍,而每一次處理不好,都會變成一場災難。
也幸虧有秦王在,才屢屢化險為夷,更是絕了梁高祖想要遷都的愚蠢想法。
李鴻運整理了一下情緒,再次選擇武德九年,開始挑戰。
經過了前面的預演之後,他已經對這次的挑戰充滿信心。
……
周圍的場景快速變幻,六騎再次從玄武門衝出,直撲渭水。
而在渭水北岸,突厥人的騎兵旌旗如雲,綿延不絕。
再次來到這個熟悉的場景,李鴻運的感覺有了變化。
這並不是說他所附身的梁太宗得到了某種強化,《暗沙》中並沒有那種完成特定任務后角色會明顯增強的設定。
是李鴻運自己的心態變了。
第一次扮演的時候,李鴻運其實沒有想太多,他只是將梁太宗當年做的那些事情、說的那些話全都復現了一遍。
但結果是,突厥人壓根沒理他,直接就打過來了。
而現在,李鴻運透過前面幾次與突厥人的交鋒,不僅僅是在突厥人心中建立了極高的威信,也讓他更能夠理解和扮演當時的梁太宗。
就像兩年前的五隴坂一樣,梁太宗說的話,和他的行為,都是仔細規劃過的,而並不是簡單的虛張聲勢。
戰馬奔踏之間,已經來到了渭水邊上的便橋。
“頡利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