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況這使者王暉也想聽軍樂。
於是,彭敬柔點頭:“好,那便奏樂!”
不多時,幾位樂師來到,各自持著笛子、笙簫、琵琶、箜篌、正鼓、銅鈸等等樂器。
《秦王破陣樂》是大型組樂,幾乎用到了當時的全部樂器,演奏起來自然也是氣勢恢宏。
樂起。
雖然樂師們並沒有唱出《秦王破陣樂》的詞,但席間的諸將卻已經紛紛變了臉色。
因為這詞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過熟悉。
沒有人不會唱!
而隨著樂曲逐漸變得激昂,這些歌詞也在所有人心中激盪。
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
鹹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
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
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主盛開昌歷,臣忠奉大猷。
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
《秦王破陣樂》的詞彙,含蓄渾厚,質樸典雅,是梁朝初年時詩風的典型。
這是當年還是秦王的梁太宗打贏劉武周,凱旋而歸時,將士們為了歡慶勝利,舊曲填唱新詞,改編而成。
而後,在梁太宗登基稱帝后,又令掌管音樂的太常丞重新編制了音樂,令當朝幾位名臣重新編制了歌詞,按照舞圖排練,讓這首曲子最終成型。
真正的《秦王破陣樂》,還需要與特殊的舞蹈相配合。
按照史料記載,《秦王破陣樂》的舞蹈並非女子舞動長袖、款扭腰肢的那種優美之舞,而更傾向於一種戰陣。
左圓、右方,先偏、後伍、魚麗、鵝貫、箕張、翼舒,交錯屈伸,首尾回互,往來刺擊,以像戰陣之形。
舞凡三變,每變為四陣,計十二陣,與歌節相應。
舞者一百二十人,披甲持戟,甲以銀飾之。擂大鼓,聲震百里,氣壯山河。
後用馬軍兩千人,引隊入場,尤為壯觀。凡宴三品以上的官員及“蠻夷酋長”,於玄武門外奏之。
也就是說,跳舞的都是軍中甲士,一百二十人、披甲持戟,甲胃以銀裝飾。在氣壯山河的鼓聲中,這些人像是軍陣一樣不斷變幻、往來刺擊,雄壯異常。
後來,甚至還組織兩千騎兵在宣武門之外表演《秦王破陣樂》,給三品以上官員以及那些被抓回長安啟用“能歌善舞”天賦的“蠻夷酋長”看,展現梁朝的赫赫威名。
《基因大時代》
《秦王破陣樂》,一人可唱、一名樂師可奏,同時,也可千百人合唱、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