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刺不行,只能搞政治鬥爭。
但搞政治鬥爭,實力又不夠。
想要足夠的實力,先要拿到金人“不許以無罪去首相”的支援,而想要得到這一支援,就得先賣國、殺韓甫嶽將軍。
這不是繞了一個大圈,又特麼繞回去了嗎?
如果楚歌真的冤殺了韓甫嶽將軍,那之後他不管再幹什麼,都沒辦法再給自己洗白了。
因為這個時代的韓甫嶽將軍,就是唯一能蕩平天下的神將,無可替代。
眼瞅著目前的局勢幾乎陷入了一個無解的死迴圈,楚歌卻並沒有因此而放棄。
他甚至都沒想著用英靈求助的功能。
因為他知道,這個問題問那些歷史上的英靈也不見得好使。很多事情,還不如自己開動腦筋來解決。
一番思考之後,楚歌最終下定了決心。
擬好了十二道金牌召還韓甫嶽將軍的詔書。
……
四月,韓甫嶽將軍等將領被調離軍隊,回到京師樞密院供職。
五月,朝中主和派汙衊韓甫嶽將軍“逗留不進”,要求免除韓甫嶽樞密副使之職。
八月,韓甫嶽被罷職,回舊居賦閒。
十月,主和派誣陷韓甫嶽將軍謀反,將其投入大理寺獄中風波亭。
十一月,齊金兩國和議達成:齊向金稱臣,將淮河以北全部劃歸金國,並每年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
十二月,李浩矯詔殺死韓甫嶽將軍,高宗事後下旨追認。
對於到底是秦會之矯詔殺死韓甫嶽將軍,還是秦會之真的得到了高宗的密旨殺害了韓甫嶽將軍,此事已經難以考證。但不論是哪一種情況,都不改變此事的性質。
齊高宗與秦會之一拍即合,無論是誰先誰後,無論是秦會之推說皇帝下旨,還是齊高宗推說秦會之矯詔,都無非是想盡辦法將屎盆子扣到對方頭上,而自己少背一點鍋而已。
畢竟他們兩個人也都知道,這事幹得太臭,是要背上千古罵名的。
就這樣,一切似乎都按照原定的路線,走了下去。
……
十二月廿九日。
大理寺風波亭,獄中。
隗順近些天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他原本是此地的一名獄卒,平日裡勤懇工作,為人忠義。
聽聞韓甫嶽將軍北伐建功,不斷收復失地,隗順也為之振奮不已。甚至每日回到家中,還開心地與幾位好友暢飲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