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便宜的鎧甲是40枚銀錢,放在大盛朝歷史上約合四兩銀子,如果強行折算成現實中的物價,基本上約等於四千多塊錢了。
這個價格,基本上跟現實中的一些鎧甲愛好者購買鎧甲的價格相仿。
雖說現代工業化程度更高、各種原材料和加工工藝都超過古代,但畢竟現代鎧甲基本上都是作為收藏品來打造,需求少、產量低,而且人工費高。
而古代匠戶的地位很低,所以人工費也便宜很多。
但不管怎麼說,不管是在任何年代,鎧甲這種東西都屬於絕對的奢侈品。很多權臣被以謀反之罪抄家,罪名裡往往有一條是私藏甲冑。
鐵匠鋪中有幾種不同的甲冑,但基本上都是以棉甲為主。以浸水踏實的棉花為主要的填充材質,以牛皮和金屬作為複合型的防禦材料,成為大盛朝中後期最常見的防禦性裝備。
而鐵匠鋪中出售的這幾種甲冑,主要差別在於做工的精巧程度以及樣式。
其中最便宜的賣40銀錢,也就是最基礎的兵甲,基本上就只有一個頭盔加上一個坎肩,相對湊合一些。
而價格越高,防護部位就越多、實用性和美觀性自然也會相應提升。
例如,高階的盔甲有鳳翅盔、獨特肩甲、前後護心鏡等結構,材質和做工精細程度也能感覺到明顯提升。
樊存挑選的這身甲冑,屬於是中檔的,賣70銀錢,放到戰場上,妥妥的算是個精銳了。
當然,更貴的甲冑也有,全身重甲看起來相當華麗,只不過不論重量還是價格,都不是現在的玩家們能夠承受的。
從鐵匠手中接過鎧甲,樊存立刻迫不及待地脫下身上原本的甲冑,當場換了上去。
武卒預設的甲冑,是大楚朝時期最普通的輕裝兵甲,基本上可以看成是帶著兩個護肩的坎肩,內襯是皮甲外面綴著鐵甲片,防禦效果很一般。
換上新的鎧甲,樊存感覺自己整個人都煥然一新了!
再拿上一杆嶄新的長槍,樊存的自我感覺更加良好。
至於盾牌、弓箭這些……就真沒錢了。
甲冑和長槍把樊存這幾天辛辛苦苦殺賊寇的所有收入全都給花得乾乾淨淨,基本也沒剩啥了。
好在賺錢倒也不算很難。在封地裡打一隻野雞、一隻野兔都能賣幾十枚銀錢,殺賊寇給的賞錢就更多了,只要有意識地攢攢錢、不亂花,基本上都能換上新裝備。
只是樊存驕傲地穿著鎧甲走了兩圈,突然又有些失落。
“我記得大魏甚至更早的大楚都有全身鐵甲吧?怎麼到了大盛朝反而穿棉甲了?有點不帶勁。”
趙海平解釋道:“這你就不懂了吧。我之前也很好奇,所以問過楚歌。
“他的說法是,鐵甲雖好,但重量太重,動輒三四十斤,會嚴重影響行軍速度。打重騎兵的時候鐵甲很好用,但大盛朝的主要敵人來自於北方的蠻族以及東夷的賊寇,都是以襲擾為主的,所以要保障機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