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著兩人又要開始在朝堂上爭吵,皇帝沉聲說道:“好了!王相,文諫議,你們兩個暫時停一停。朕說了,這次朝會討論的不是要不要施行新法的問題,是新法的方案具體如何的問題!
“諸位卿家,各抒己見吧。”
壓住了王文川和文君實之後,皇帝將視線看向其他的官員們。
很快,舊黨和新黨的官員,開始各自闡明自己的觀點。
如果是在之前,雙方肯定是涇渭分明、勢同水火。
新黨肯定是全盤贊同新法,而舊黨則是全盤反對。
但這次,情況卻發生了變化。
新黨中大部分都是以王文川馬首是瞻,雖然發現青苗法等許多關鍵舉措不見了,但他們倒也不可能對自己人提出質疑,仍舊是全盤贊同。
而舊黨中的情況,就有所不同了。
竟然有一些舊黨的官員,不再是全盤反對,而是出現了一些口風上的鬆動。
“官家,臣以為這次的新法雖然仍舊有害民之弊,但相比之前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
“新的免役法有了愛民之心,足見王相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當然,不論如何,臣還是不贊同新法的。”
雖然這些舊黨的大臣們還是比較死硬,但其中一些人的態度已經有了鬆動。
這是因為新舊兩黨的構成,是完全不同的。
新黨中,除了少數人和王文川一樣,是希望透過變法讓國家富強的改革派,還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徹頭徹尾的投機派。
這些投機派希望透過新法,讓自己官運亨通,更快升遷。
他們給新法埋下了巨大的隱患,在真實的歷史上,他們中的幾個坑爹貨,把王文川坑得很慘。
但這些投機派的好處在於,至少在表面上,他們與王文川是一條心的。
頂多是到了地方上之後唱歪經,或者陽奉陰違,但在朝堂上,他們是絕對不會對王文川的方案說一個“不”字的。
但舊黨的構成,就複雜得多了。
這其中有像文君實這樣思想上絕對的守舊派,有利益與地主高度捆綁的官僚,但也有一些不反對改革、但反對王文川方案的官員。
而這些不反對改革、反對王文川方案的官員,在舊黨中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
例如之前就有人提出,免役法應該搞,但應該向富人收錢,而不該向窮苦百姓收錢。
楚歌對王文川變法的內容做出了一些調整,客觀上起到了爭取這批人支援的效果。
所以,此時朝堂上的氣氛,明顯跟之前相比有了變化。
舊黨官員互相看了看,顯然,不少人都對此有些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