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元豐改制的效果還不如王文川變法,但這畢竟是皇帝自己要乾的,他自己就是第一責任人,自然找不到人甩鍋,這事就這麼繼續下去了。
這充分說明,任何一位皇帝都想集權,都不想跟宰相分享自己的權力。
盛太祖給出的答案是,直接取消宰相,自己把所有活全都幹了。
而在齊朝,皇帝並不是不想這麼幹,只是他們沒有看到這麼幹的可行性。
盛太祖是草莽皇帝,他從基層做起,什麼都懂,自然不需要宰相的幫忙;但此時的皇帝就是個普通的守成之君,不可能有盛太祖那種變態的能力。
他想自己跟文官集團打擂臺,那是不可能的。
可如果,王文川站在他這一邊呢?
皇帝的臉上露出了振奮的神色,但緊接著,他又有些猶豫:“王卿,此事……真的可行?若是可行,朕又該如何去做?怕就怕……天下大亂啊。”
顯然,皇帝的擔憂不無道理。
這些士大夫的勢力太大,哪怕是皇帝,也要忌憚三分。
如果此時他真的硬來,必然招致群臣的一致反對。到時候,他可就真變成光桿司令、孤家寡人了。
真到了那一步,輕則政令不通、皇帝的旨意進行不下去;最嚴重的情況,皇帝甚至有可能被廢。
楚歌早有準備,表情中帶著蠱惑:“官家放心,臣自有良策。
“此事自然不可一蹴而就,務求循序漸進。
“而其中關鍵在於,官家要分清楚,誰是敵人,誰是朋友。”
皇帝表情更加迫切:“如何分辨?”
楚歌微微一笑:“官家還記不記得,阿雲案?
“簡而言之,認可官家的便是朋友,而不認可官家的,便是敵人。
“若是有些人,連官家救一個弱女子都不同意,連官家改幾條法條都不同意,那他們到底是敵人還是朋友,自是一目瞭然了。
“至於如何處置這些人,也簡單。
“先剪其枝葉,再斫其主幹,循序漸進而已。
“官家儘可將這些事情交給臣,至於這些空缺出來的位置選用何人,官家可自決。”
至此,楚歌終於把自己的陰謀,給和盤托出。
當然了,對於文君實這樣的官員來說,這或許是一次陰謀,但對於皇帝來說,這卻是一次不折不扣的陽謀。
楚歌已經把整個計劃九成的內容給毫無保留地向皇帝說了出來。
而剩下的一成,才是他的私心。
整個計劃的突破口,正是皇帝對於權力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