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王文川的變法,這三點其實都不具備。
皇權的支援,其實是非常有限的支援,皇帝只想立刻從變法中看到好處,比如國庫的充盈、政令的通暢,但卻不能接受變法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比如暫時的國庫空虛,或者朝堂的互相攻訐與混亂。
一旦出現問題,皇帝就會對變法產生懷疑,甚至對王文川產生猜忌。
而漫長的時間,王文川也不具備。
拋開皇帝的問題先不談,當時的齊朝正處於嚴重的內憂外患時期,北方虎視眈眈,隨時都有可能南下滅掉齊朝。王文川其實並不具備一個特別穩定的視窗期,所以很多舉措就只能搞得急功近利。
因為他也很擔心,徐徐圖之,時間根本來不及。
至於第三點,就更不具備了。
假設在變法的過程中,王文川可以獲得廣大農民的積極支援,或者獲得一部分農民、一部分富商的積極支援,那麼這場變法都可能會多持續一段時間,成功的可能性也會更大一些。
但實際上,王文川的變法幾乎得罪了所有的階層,不論是地主、農民、官僚還是富商,都對他的變法持絕對的反對態度。
這樣一來,他的失敗就註定了。
但若是仔細想想,王文川就算明白這一點,又能爭取到哪個階層呢?
如果他能獲得皇權的絕對支援,將變法持續幾十年,整頓吏治,讓青苗法的好處能夠體現出來,那他確實可以獲得農民的支援,但很顯然,他根本沒有這個機會。
“所以說……這壓根就是個不可能成功的任務啊?”
楚歌分析來分析去,腦海中的想法越來越清晰,但變法成功的希望也越來越渺茫。
思前想後,要想變法成功,其實就只有一條路。
那就是以堅定不移的皇權來推動變法。
要麼王文川想辦法架空皇帝,自己當無冕之王;要麼他自己就是皇帝;要麼這個皇帝是個不世出的絕世名君,對他絕對支援和信任。
只有做到了這些,才有資格再去談變法的細節。
但這對於王文川來說,顯然都是不可能的。
“不玩了!
“我為什麼要苦逼地去當王文川,這特麼只是個遊戲而已!
“既然當好官救不了齊朝,那我乾脆做個壞官好了!”
這次楚歌是真的有點生氣了。
作為最頂尖的文士玩家,一直以來,他都是憑藉著自己深厚的歷史知識和靈活的頭腦,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副本,並且自我感覺很良好。
從林總督到盛太祖,楚歌總是能在紛亂複雜的局勢中,找到一個最優解。
但是在王文川這裡,他徹底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