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身就會讓自己變成少數派。
所以,變法淺了,必然不疼不癢,起不到什麼太大的作用;而如果想起到作用、富國強兵,那就必然嚴重觸動這些人的利益,被他們群起而攻之。
一番分析之後,楚歌得出結論。
這根本就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歷朝變法,有沒有成功的?
“當然有。只不過成功了的叫盛世、中興,失敗了的才叫變法。
“歸根結底,變法這種事情,其實並不取決於官員,而取決於皇帝。用皇權來推動變法,沒問題,但如果用相權來推動變法,幾乎必然要落個人亡政息的下場。
“因為變法本來就是與既得利益階層的一次你死我活的碰撞,相權來自於皇權,太容易動搖了……”
楚歌在腦海中過了一下古往今來的幾次知名度很高的變法,更加清晰地意識到了這其中的癥結所在。
在以往,他雖然也看過這些歷史記載,但往往也和其他人一樣,把變法的失敗,歸結為變法者個人的能力問題。
比如,政策制定有疏漏,或者變法急於求成,又或者沒有循序漸進地先從整頓吏治開始一步步地來……
而在這種思想之下,王文川顯然是一個“志大才疏”的典型。
你是宰執,你要變法,可最終卻失敗了,那當然就是你考慮不周。
你要是提前想到所有問題,可不就是不會失敗了嗎?
但楚歌親自上手試了一下之後,才發現這個問題根本沒自己想的那麼簡單。
人力終究是有窮盡的。
歷史上有沒有以相權推動而成功的變法?嚴格來說,一次都沒有。
確實有些變法是以相位推動的,但那些變法無一例外,都得到了來自皇帝幾乎完全放手、完全信任的絕對支援。
有些情況,是皇帝和宰相如同青山與松柏一樣互相信賴,死不相負;有些情況,是皇帝自己當了甩手掌櫃,讓宰相隨意施展;有些情況,是宰相徹底架空了皇帝,自己做了無冕之王。
凡是宰相全力推動,但皇帝瞻前顧後、首鼠兩端的,幾乎全都以慘烈的失敗而告終。
要說變法成功的必要條件,毫無疑問至少有三點。
第一,是皇權的絕對支援,能夠彈壓下所有的反對力量。
第二,是漫長的時間,比如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一名正值壯年的皇帝的一生。
第三,是在前兩點的前提下產生的。也就是一個因變法而產生的,強有力的利益階層。
只有這個利益階層存在,變法才能獲得持續不斷的、強有力的支援,才能在後續不被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