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更關心的是,自己為官一方,到底應該做些什麼。
二十年在記憶碎片中,一閃而過。
但從這些碎片中,楚歌還是能清楚地看到,王文川修過水利,開過荒田,治過洪澇,鬥過豪強,提拔學子,秉公斷案……
有一件事情,在記憶碎片中佔據了很大的篇幅。
在王文川做縣令的時候,春夏青黃不接,農民的生活十分艱難。去年的糧食已經吃完,而今年的新糧還沒有收穫。各種糧商、士紳,則是蠢蠢欲動,想借此機會抬高糧價、狠宰農民一筆。
於是,王文川決定,將官府糧倉裡的存糧借給農民,讓他們在秋收之後歸還,並保證只按市場最低的利息計算。
這種辦法最終大獲成功,農民有了救濟的口糧,官府也增加了收入,唯一不滿意的,只有地主和豪強。
但對於王文川來說,他們的不高興,對自己而言顯然就是最好的嘉獎。
他就這樣在基層一點一點地積累,直到有一天,他做知縣任滿後回鄉探親,路過城外的一座名山。
跨過山腳的野草和亂石之後,王文川來到了山頂。登高望遠,他看到了山頂雲霧繚繞,而山下就是齊朝的錦繡河山。
於是,他作了一首詩。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或許從這個時候他已經下定了決心。
在基層的時間,應該夠久了。
準備得已經充分了,而所剩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他要離開基層,向上走了。
因為想要“不畏浮雲遮望眼”,就只能“身在最高層”。
於是,四十二歲的王文川,才終於來到京城,走入之前那個自己執拗著一直不肯進入的齊朝權力核心。
但記憶碎片中的場景卻並未到此為止。
來到京城之後,此地的繁華確實並非之前的窮鄉僻壤可比。
而王文川的官職步步高昇,在齊朝這個以俸祿優厚而聞名的朝代中,這筆錢已經足以讓他過上十分富足的生活。
每天下班之後,他的同僚們都嘻嘻哈哈地走向勾欄瓦舍,去青樓吟詩作對,去教坊司“體察民情”,做著文人士大夫都喜聞樂見的風雅之事。
但王文川卻默默地收拾好破舊的行囊,拖著一身疲憊回到家中,守著糟糠之妻。
這個時代,實際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逛青樓、喝花酒、養小妾不僅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反而很正常。不去做這些事的人,反而會顯得很不合群,缺少文人的風雅。
於是某一天,王文川的娘子終於看不下去了,她一直覺得自己相貌不佳,配不上王文川,所以,暗中用自己三年的積蓄給王文川買了一個小妾,打算給相公一個驚喜。
這個漂亮的小妾之所以被賣,是因為家中欠了鉅債,只能讓她賣身還債。王文川的娘子看她可憐,姿色又很出眾,就將她買了回來。
結果,王文川原封不動地把這個小妾給送回了家中,那幾百兩銀子也不要了,就當是替她還債了,免得她再被賣身。
在這件事情上,王文川也展現了他一貫的執拗性格。執拗地踐行著一夫一妻制,不計較個人享受,不關心物質生活,生活中只剩做文章和做官。
有一天,他去清涼寺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