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歷史上真實的國祚,稍微延長了那麼一丟丟。
雖然延長得很有限,但也總算是延長了。
之前南北榜案的時候,楚歌也盡力進行了一番操作,但大盛朝的國祚一點都沒有增加。
幾次明知故犯地搞出錯誤操作,國祚的反應也很真實,直接腰斬了。
這說明,他的那些自以為有用的操作都是細枝末節,對延長國祚這件事情根本沒有任何意義。
而這次的情況有所不同。
楚歌對空印案整體的處置方式還是與盛太祖當年的處置方式差不多,但做出了一些細節上的調整。這或許就是國祚稍微有一點點延長的關鍵。
“我制定了一個耗羨歸公的策略,這個策略相比於盛太祖時的計稅方式顯然是有一些進步的。但再好的策略,到了一百多年後肯定也會逐漸變形。
“此外,我跟方士用的這番對話,應該也會有一定影響。
“因為我此時代表盛太祖說的這番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盛太祖的治國思想,這會影響後代皇帝的治國理念。
“雖然還是免不了會出昏君,但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應該能稍微延長一點點國祚。
“看起來,皇帝這個身份的扮演確實與我想的差不多。
“如何處理這些案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理清大盛朝初年的朝堂局勢,想清楚盛太祖到底為什麼要這樣做,然後再根據此時的具體情況去解答。
“如果我沒能想清楚這一點,那麼在反駁方士用的時候,早就已經詞窮。
“如果無法說服方士用,自然意味著盛太祖的治國理念不夠清晰,最後的國祚肯定也會大幅減少。”
楚歌一番分析,越發篤定自己的想法。
他與方士用的一番爭論,其實核心問題只有兩個。
第一個是,皇帝是否對基層的情況足夠了解。如果不瞭解,那就很容易會被官員忽悠。就比如方士用說的“往返動輒期年”的事情,如果皇帝不知道這些地方到京師實際上只需要不到一個月,那就很容易會被繞進去,只能用官吏們傾向的方式去辦。
官吏們確實省事了,但久而久之,這種“省事”的背後會被鑿出多大的舞弊口子?那可就不好說了。
第二個是,皇帝到底是跟誰共天下?
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這句話有毛病嗎?
其實是有很大問題的。
很多人在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都是在“皇帝與士大夫共天下”、“皇帝與百姓共天下”這兩個選項中二選一。
但實則,這兩個選項都不對。
與百姓共天下,雖然聽起來好聽,但實際上卻不符合基本規律。百姓是被統治階級,皇帝和士大夫是統治階級,皇帝怎麼跟百姓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