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這個天國不太平> 第573章 一路西進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573章 一路西進 (1 / 2)

一日之後,討虜軍主力抵達天津城外。

而此時,馮雲山乘坐的“滅洋號”,也抵達天津城郊的直沽河碼頭。

由於天津通往北京的北運河,主要是幹流是白河。河道雖能通航,用以運輸進京的漕糧,但無法承載三千多噸吃水三米多深的“滅洋號”,甚至連羅大綱的第二旗艦“克洋號”也無法承載,因此,馮雲山和船上的一應人員全部下船,轉移至只有八百多噸排水量的“俘洋號”上。

羅大綱無奈,只能厚著臉皮將“俘洋號”也作為旗艦,幸好進入白河後,清軍再沒有海防炮臺,加上白河兩岸均有討虜軍開道,前面也有許多戰船作為探路,“俘洋號”根本不用擔心被襲擊問題,倒也不怕有危險。

因此,“俘洋號”便既成了水師甲五師的旗艦,又成了聖王馮雲山的水上行宮。

此時的天津城,雖然還遠遠沒能恢復了華北重鎮的繁榮,但隨著逃至天津城郊鄉下的百姓紛紛迴歸,城內外開始熱鬧起來。

馮雲山得知,還有大部分的百姓害怕戰亂,逃離在外。若是天津百姓都在,城內只怕不下二十萬人。

這個時代的天津城,竟然有這麼多人,馮雲山還是有些驚異。不過,繼而想想,也釋然了。滿清的京師等地,不但積聚了大量的駐防軍隊,城內人口也是近百萬,需要消耗大量的糧食和其他商品,而這些,都是靠從海路或者大運河水路進行漕運,都要先經過天津,再經北運河經通州抵達京城。這樣一來,便導致天津城成了巨大的糧食等貨物的中轉中心,因此人口也是眾多。

馮雲山沒有在天津城多呆,他留守乙五師的五千討虜士兵駐防天津城和運河航道後,便直接下令討虜軍各部立即開拔,沿白河逆流而上,直接進軍清妖的京城。

馮雲山本就打著突襲的念頭,他佈置那麼多,又讓討虜軍幾路進攻,吸引清軍的兵力和注意力,目的就是讓清軍卒不及防。既然歷史上,英法侵略者能以水陸聯軍一萬七千餘人,便在二個月內一路攻佔大沽口炮臺,繼而天津、通州,直至佔領北京城,馮雲山相信討虜軍也可以!

也許有人會說,滿清在歷史上,是因為知道洋人不會永遠佔領,所以不願拼個魚死網破。但馮雲山認為,咸豐作為自詡天朝上國的皇帝,倉惶而逃,拋棄京城,肯定也是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

馮雲山便是要利用滿清朝廷調動兵力遲緩的致命缺陷,比歷史上英法聯軍更快地進軍速度攻下北京城。並且,馮雲山就是存了一戰定乾坤的心思,一舉將滿清的京畿重地一帶的主要兵力全部殲滅。讓滿清失去中堅力量,那它這個統治中華二百多年的王朝便可以終結了!

類似後世的那場革命之後,搖搖欲墜的滿清政權頃刻倒塌,牆倒眾人推,可以想象,只要自己領兵攻克滿清的京城,各地的會黨,諸如捻軍、苗民、西北反民等勢力便會蜂擁而起,而此時自己振臂一呼,還真有可能會讓各地義兵紛紛來投!

就算各省巡撫和提督之類的高官大多是滿人,不會投降自己,但底下的知府、縣令呢,參將遊擊、千總把總之類的,尤其是基層的漢兵,只要特務司稍加煽動和引導,多半還是會一起投降聖國。

農曆九月二十四號這天下午,馮雲山只進天津城內休息了兩個時辰,便立即和羅大綱、石達開、左宗棠、黃玉昆、劉勝邦等人,以及百餘名王府衛隊,乘坐“俘洋號”,沿白河逆流而上。

還有百餘王府衛士“俘洋號”坐不下,只得和甲五師兩個陸戰團的討虜軍將士一同在岸上趕路。

最前面的甲十師水師先鋒,則把堵住河口的各種障礙——攔河鐵鏈、竹排、樹柵暗樁和突堤等,全部清除,“俘洋號”跟隨著其他作戰艦隊順利地在白河內航行。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