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硬化效果出來了。馮雲山自己親手上陣,手持鐵錘使勁砸在水泥圍牆上,擦出一點火星後,圍牆連個凹槽都沒留下,毫髮無傷。這水泥硬化後的硬度堪比石頭。
馮雲山大喜!有了水泥,可就能做很多事情了。修路,構築防禦工事,水泥可是必不可少的材料。整個社會面貌都將升級換代。不過,這個需求量將是天文數字,得讓他們抓緊生產,還要繼續擴大規模,再興建幾座水泥廠才行。
馮雲山在後勤軍中新成立一營,命為工兵營,將一道參與建設水泥廠的聖軍兄弟、工匠全部分派編入工兵營,派聖教中的老兄弟任工兵營各級教職人員,嚴格管控營中人員,避免水泥配方外洩。然後,便由工兵營在道州、郴州等地尋找合適的地址,就近再分別建造兩個水泥廠。
水泥廠的成功,讓馮雲山搞工廠的信心大增。要建防禦工事,有了水泥,沒有鋼筋怎麼行?但現在整個太平聖軍佔領的地方,連鐵器都不多,鋼就更少了。想到以後想要發展,鋼鐵可能是最為重要的物資了。馮雲山決定,趁眼下自己有時間親自監工,儘早將聖軍自己的鋼鐵廠建起來!
桂陽就有好幾個鐵礦,正和鎮東有個赤鐵礦,桂陽城西的寶山礦區也有個硫鐵礦,想要鍊鐵的鐵礦石原料是有了。另外的兩樣原料便是焦炭和石灰石了,這兩樣也都比較方便找到。事實上,桂陽的寶山的那個鐵礦旁邊,便有一個鍊鐵工場,只不過都是小煉爐,採用豎爐結構,類似於土窯一樣的,產量不高。
馮雲山的記憶中,廣州府的南海、三水一帶,鍊鐵技術已算先進,有號稱“蘇州樣,廣州匠”之稱,其中的廣州匠便是指廣州一帶鍊鐵的工匠。
馮雲山準備還是採用後世那個大約進時代的大鍊鋼鐵技術。那個時代,幾天功夫便能建起一個鋼鐵廠,而且是每個地區都建,還將鍊鐵的工藝宣傳出來。馮雲山聽當初的化學老師反覆提起過,那就是高爐鍊鐵技術,最適合現在。
之所以選定高爐鍊鐵工藝,是由於高爐鍊鐵工藝簡單,生產量大,勞動生產效率高,能耗又低等優點。故而,即便是馮雲山穿越前的後世,西方發達國家準備逐漸淘汰高爐鍊鐵,但這種方法仍然是世界上絕大部分鋼鐵廠採用的工藝。對於現在這個到處還是小豎爐鍊鐵的時代,這已經算是頂級的鍊鐵工藝了。
唯一遺憾的是鼓風裝置,馮雲山無法做到像後世一樣,採用內燃機或者透平蒸汽機為動力的鼓風機來進行鼓風,他只能用水車和牲畜帶動的鼓風機來代替,這樣便會降低產能,不過,即便是這樣,相比寶山鐵礦旁邊的那個小豎爐鍊鐵工場,產能已經是大的驚人了。
先是選址。馮雲山定在離桂陽城七八里的正和鎮邊一個靠河的地方,擔心河水落差不夠,馮雲山還準備在河裡鑄一座堤壩,將水位落差抬高,然後再建幾座水車,用來帶動鼓風。這個地方,距離邊上的正和赤鐵礦不遠,河對面便有大量石灰石,唯一缺點便是附近沒有煤礦。不過,煤炭焦炭的重量本來就輕,就直接運過來就行。
選好地方,馮雲山便召集工兵營中的聖兵和工匠,再加上桂陽城中的牌尾一起,上千人,開進正和鎮邊選好的場地,著手建立。先是爐身,裡面用耐火磚砌成,縫隙用泥漿勾縫填塞,外面再用普通磚塊堆砌,最後用水泥封了一層,確保既保溫,又結實。高爐本體自上而下分為爐喉、爐身、爐腰、爐腹、爐缸5部分。
馮雲山只知道圖紙上的理論,有些並未實際見過。幸好,桂陽寶山礦區的宋礦頭,居然精通小豎爐的鍊鐵方法。馮雲山將他請來作為正和鋼鐵廠的工頭,很快,在馮雲山的理論指導,和宋礦頭的實際經驗下,兩者一結合,摸索著造出了由豎爐變異過來的高爐。
然後,又在爐頂開了投料孔,用來裝入鐵礦石、焦炭、石灰石作為造渣用熔劑)。在爐下,開風口,連線風管,用來吹入已經預熱過的空氣。
水車帶動鼓風機,吹入的風經過風管,到一隻矮爐,矮爐裡放著高爐煉完鐵後排出的廢渣,利用廢熱來預熱經過的空氣。然後再透過風管,進入高爐之中。
焦炭已經有現成的了。煤礦旁邊便有一家古老的土法煉製焦炭的工場,還剩下不少用煤炭煉製的焦炭。
忙活了幾日,終於都建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