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憂鬱de浪漫、書友、浸信會三位大大的打賞!非常謝謝!)
.........................
桂陽城北的石山。這裡,半個月前還是人影罕至,如今,已然是一片繁忙景象。
太平聖國的第一個水泥廠造起來了。
原本,馮雲山讓左宗棠負責建設水泥廠。不料事發突然,馮雲山臨時決定出兵兩廣,左宗棠隨軍贊畫。好在左宗棠離開桂陽前,很多事情都已經安排妥當。石灰石已經開採了許多,存在一邊,煤炭也從桂陽城外十里的正和圩運來不少,那裡的旺家村有個小型煤礦,已開採多年。
至於燒製水泥的土窯,在左宗棠走之前已安排籌建,現在已經建好。馮雲山可不覺得這土窯建得快,其實,他以前聽說過在一百餘年的某個大約進時期,那個每縣都建化肥廠、水泥廠的時代,建一個土法制水泥廠只需要三天時間,而且是第三天晚上便能投產!
不過,馮雲山想的是從一開始就將土窯質量造好點,便多了幾天時間。雖然規模不大,但對於這個時代來說,已經算是大工程了。
除去土窯,還建了四臺巨型磨床,其中兩架放在稍高的地方。二架為石磨,二架為鋼磨,因石山周圍有條溪流,雖然水流不大,但有點落差,馮雲山便找來工匠,定做了水車,帶動四架磨床。其中一架石磨一架鋼磨用來磨碎生料,另一架石磨一架鋼磨用來磨熟料,變成為水泥。
又選了一些上好的粘土區開採乾淨粘土,作為原料。鐵礦石附近就有出產的,也是讓人運來。
這天,石山水泥廠異常的繁忙。
其實從昨夜就已經開始,人喧鼎沸了。土窯用木柴引燃,點燃窯底部的煤炭,預熱結束後,窯頂一側開孔,用鑄鐵做的鐵管作為滑道,拌勻磨好的生料,順著巨磨邊緣滑下,經過鐵管,自動從窯孔投入窯內,關閉側面窯孔的石板封住,只留頂上幾處透氣。幾十人窯底輪番拉風箱鼓風,讓煤炭燒透。
差不多成了。
將早就預留好的一支長達數丈的抖料撬抖一抖,開啟艙門,成團結塊的熟料便從窯內經過一根鐵管滾到熟料倉,等待冷卻。最後再經過熟料磨碎成粉,調入石膏粉,便成了最終的水泥。
看著眼前的還聽燙手的水泥,馮雲山心情激盪。這是整個華夏的第一批水泥,由自己手中出來,不免,有種成就感。
得試試效果。馮雲山讓工匠用這第一批水泥,伴些碎石塊和細砂,修了一道圍牆,看剩下還蠻多,又開始修一條從水泥廠至桂陽城的路面。從水泥和水後的形狀和顏色來看,應該問題不大,馮雲山見過很多種水泥的固化凝結,心裡還是有點數的。
有了水泥,馮雲山便尋思著要解決湘南一帶道路難行的問題。等水泥證實效果良好後,還要擴大生產規模,幸好這水泥的主要材料多事稀鬆平常,很多地方都可設址建廠。到那時,將湘南一帶全部修好路,串起來成為一個整體,不管是傳送訊息還是派遣軍隊,運送物資,都能快速得多。
隨著勢力範圍的擴大,馮雲山認為能快速傳遞訊息越來越重要。只是,這個時代,沒有電報電話,只能人工傳遞訊息。那速度,還是取決於路面和驛站的建立。
馮雲山不是沒想過製造幾輛腳踏車出來,不過,這木製的腳踏車,木鏈條、木輪子,根本就騎不快,手工製作起來也很耗時間,不能大規模推廣,還不如幾匹馬輪流跑起來快。等有橡膠了,倒是可以嘗試造些腳踏車出來,反正鋼鐵鏈條和齒輪也不是很困難的事情。
子龍村的硫酸工場已經可以將生產出來的硫酸濃縮成腐蝕效果很強的濃硫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