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初認真看著他在絹帛上列出的名字, 若有所思:“也對, 你們都是潁川人。”
郭嘉見她有不解之色,與她解釋了一番。
早年時,天下大亂將即, 此時的郭嘉尚在潁川隱居,早早便識得了荀彧郭圖辛評那些個文人,即使不是同鄉也會遞拜帖來往相交。
恰逢關東各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 袁紹風光無限, 甚至還被推舉為討董會盟的盟主。
即便後來討董聯盟分崩離析, 也半點不損袁紹名聲, 可那時的荀彧已經離袁紹而投曹操去了。
當年的郭嘉曾北行去見過袁紹。袁紹禮賢下士的樣子一向做得特別到位, 本以為郭嘉要出仕輔佐他,結果人家郭嘉只見了他一面就轉身返回潁川繼續隱居了。
走得那叫一個幹脆利落。
袁紹的心氣兒也不低,乍然瞧見郭嘉這麼個初出茅廬的後生都敢不買他的賬,心裡頭就抱著一種“你不要我我還不要你呢”的心態,半點都沒挽留。
一個沒名氣的後生而已,袁家的門生故吏遍佈整個大漢, 難不成他袁本初還缺這麼一個謀士麼?
但他不知道的是, 郭嘉離開之前還對已經在袁紹帳下當謀士的郭圖、辛評二人勸了一句話。
大意就是袁紹這人只會做個禮賢下士的樣子,卻並不會用人, 多端寡要又好謀無決,根本成不了大業。
言下之意, 這主公不是個靠譜的, 以後絕對會來坑你們, 我先走了你們兩個自己看著辦哈。
郭嘉離開時這麼勸了,只是當時郭圖和辛評並沒有聽他的。
說到底,他和郭圖、辛評畢竟只是同鄉,最多算個普通友人的關系,選擇誰作為主公來輔佐這是他們自己的事情,郭嘉能在提醒他們一句已經算是講義氣的了。
而在現在看來,這句話卻是直擊要害。
荀彧也看清了袁紹的本質,這才離開了袁紹轉而輔佐曹操。
後來戲志才身死,曹操請荀彧給他推薦謀士,於是荀彧就推薦了友人郭嘉。
倒不是說袁紹這人很差勁,其實袁紹若生在太平盛世還是很有能力的。
只不過亂世太兇殘,袁紹空有逐鹿爭鼎的志向,卻沒有與野心對應的能力。
泱泱大漢,最後爭鼎的只能是一個人,袁紹既不是最有能力的,也不是最有運氣的。
曹初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
作為一個主公,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缺點,也可以不是最聰明的,但絕不能不會用人。
從官渡一役來看,袁紹就是典型的不會用人,或者說成功避開了所有的正確選項。
所以現在辛評被自家主公坑得一臉血也只能默默嚥下去。
至於郭圖……就不做評價了。
軍師祭酒一職前無古人,是曹操特為郭嘉所闢,平日裡是為主公獻策居多,但郭嘉在不獻策的時候也不是個閑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