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字文饒,小字臺郎,趙郡贊皇人,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戰略家,中書侍郎李吉甫次子。出身於趙郡李氏西祖,早年以門蔭入仕,歷任校書郎、監察御史、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浙西觀察使、兵部侍郎、鄭滑節度使、西川節度使、兵部尚書、中書侍郎、鎮海節度使、淮南節度使等職。歷仕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一度入朝為相,但因黨爭傾軋,多次被排擠出京,至武宗朝方再次入相。執政五年,外攘回紇、內平澤潞、裁汰冗官、制馭宦官,功績顯赫,被拜為太尉,封衛國公。宣宗繼位後,因位高權重而遭忌,五貶為崖州司戶,在崖州病逝,終年六十三歲。
李德裕,自幼便胸懷大志,苦心攻讀經史,尤精《漢書》、《左傳》,但卻不喜參加科舉,後以門蔭入仕,補任校書郎。在父親李吉甫擔任宰相時,為避嫌疑而到藩鎮任職,常被各藩鎮闢為幕府從事。宰相張弘靖出任河東節度使,李德裕被闢為節度掌書記,此後歷授大理評事、殿中侍御史,又隨張弘靖回朝任職,實授監察御史。
唐穆宗繼位,李德裕被召入翰林院,充任翰林學士。穆宗尚在東宮時,便素聞李吉甫之名,因此對李德裕非常器重,常讓他起草朝廷的詔制典冊,李德裕還被召到思政殿問對,獲賜紫衣、金魚袋,後改授屯田員外郎。李德裕針對當時外戚干政的現象,上疏道:“本朝舊例,駙馬不得與朝廷要員相來往,玄宗年間禁止尤其嚴格。近日駙馬常至宰相與要官私宅,有時洩露機密,交結內外,這是很大的弊病。請陛下宣示宰輔大臣,駙馬等皇親國戚,今後凡屬公務就在中書省會見宰相,不要讓他們造訪私宅。”唐穆宗贊同。
李德裕改任中書舍人,仍充任翰林學士。李逢吉此時亦入朝任兵部尚書,因與李吉甫結怨,於是指使黨羽擯斥李德裕,李德裕最終被免去翰林學士之職,改授御史中丞。李逢吉拜相,欲引薦牛僧孺為相,李德裕與牛僧孺都有拜相的希望,李逢吉擔心李德裕會破壞此事,便將其外放為浙西觀察使,出鎮潤州,牛僧孺則被授為同平章事,拜為宰相。
李德裕到浙西任職時,正值王國清兵亂之後,前任觀察使竇易直竭盡府庫,供給軍用,致使軍士驕橫,府庫財用拮据。李德裕躬身儉約,儘量減少開支,把節餘的財物全部供養軍隊,儘管所給不甚豐足,將士卻並無抱怨。他革除陳規陋習,以儒家倫理道德教化百姓,並對不接受教育者繩之以法。幾年之內便使得江南弊風盡除。當時,李德裕還依據方誌,整頓當地祠廟,儲存供奉前代名臣賢后的祠廟,其餘四郡淫祠一千一十所全部拆毀,同時又拆毀私邑山房一千四百六十處,以肅清盜賊。
唐敬宗繼位,敬宗年少,奢侈無度,雖曾敕令各地不準貢獻,但不久便派使者往各地徵收貢品。唐敬宗命浙西進貢脂朅妝具,共需用銀二萬三千兩,金一百三十兩,李德裕考慮到當時財政困難,向下麵攤派又會加重百姓負擔,因而上疏朝廷,講述浙西現狀,請朝廷罷造脂朅妝具。不久,朝廷又命浙西進獻盤絛繚綾一千匹,李德裕再次上疏,以太宗命李大亮停獻名鷹、玄宗禁止在江南捕鴶諸鳥的故事為鑑戒,極力勸諫敬宗要以太宗、玄宗為榜樣,學習漢文帝簡樸的風尚,請求停進繚綾。唐敬宗採納,但當時李逢吉當政,李德裕始終不能回朝。
唐文宗繼位,李德裕被加授為檢校禮部尚書,又被召拜為兵部侍郎,裴度還打算推薦他為宰相。但吏部侍郎李宗閔因得宦官之助,搶先拜相,他擔心李德裕威脅自己的地位,於是將其外放為鄭滑節度使。李德裕在浙西八年,雖遠離朝廷,仍常上疏議政,回朝不到十日,又被李宗閔排擠出京。幸虧侍講禁中的鄭覃常稱讚李德裕,儘管李宗閔一黨散佈流言,文宗徵召李德裕回朝任職的心願卻從未斷絕。
李宗閔引薦牛僧孺為宰相,凡與李德裕親善的官員,都被排擠出朝廷。李德裕改授檢校兵部尚書、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使、管內觀察處置使、西山八國雲南招撫使。裴度雖對李宗閔有舊恩,此時也因推薦李德裕,遭到李宗閔的嫉恨,被免去宰相之職,外放為山南西道節度使,牛僧孺、李宗閔一黨的權勢顯赫一時。
當時,西川正值南詔入侵之後,民不聊生,而前任節度使郭釗卻因病難以理事,李德裕到任後,著手整頓邊防。用一個月的時間對當地的山川、城邑、道路、關隘,進行調查研究,並繪製與南詔、吐蕃有關的軍事地圖。李德裕又遣使入南詔,請求南詔遣返被俘工匠,南詔遂將俘獲的僧道、工匠四千餘人放回唐朝。治理西川兩年,西拒吐蕃,南平蠻蜒,境內安寧,民生略有恢復。
唐文宗召李德裕入朝,拜為兵部尚書,同時將牛僧孺罷為淮南節度使。李德裕拜相,加授同平章事,進封贊皇縣伯,食邑七百戶,唐文宗又免去李宗閔的宰相之職,讓李德裕接任中書侍郎、集賢殿大學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唐文宗患病,鄭注透過宦官王守澄向文宗獻藥,而李訓又透過鄭注的引薦,入宮講解《周易》,都受到文宗的器重。李德裕因為人正直,受到李訓、鄭注的嫉恨與排擠。李宗閔又被召回京師,拜為宰相,而李德裕則罷為興元節度使。他入宮自陳,表示不願出居藩鎮,李宗閔卻表示詔令已經下發,不宜更改。不久,李德裕又改任檢校尚書左僕射、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使、蘇常杭潤觀察等使,再次出鎮浙西。
李德裕到浙西后,奉詔將宮人杜仲陽安置在道觀,尚書左丞王璠與戶部侍郎李漢為此聯名上奏,稱李德裕厚賂杜仲陽,結交漳王,欲圖不軌。唐文宗便召王涯、李固言、路隨、王璠、李漢、鄭注等人到蓬萊殿,當面對證此事。王璠、李漢極力證實,路隨卻道:“李德裕絕不會如此。如果真像王璠、李漢所說,臣也有罪。”但李德裕最終還是被貶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事務,而路隨不久也被免去宰相之職。
唐文宗患病,宰相王涯召李德裕入京探疾,李德裕卻逗留洛陽,沒有前往長安。而這時,又有人告發李德裕,稱他在西川之時曾徵收三十萬緡懸錢,使得百姓困苦,李德裕因此被貶為袁州長史。後來,李宗閔、李漢因結黨被貶,王璠、李訓也在甘露之變中被宦官處死,唐文宗這才對前事有所醒悟,知道李德裕是在黨爭中受到誣陷,授為銀青光祿大夫、滁州刺史,後改任太子賓客。唐文宗又任命李德裕為檢校戶部尚書、浙西觀察使,這是李德裕第三次出鎮浙西,又接替牛僧孺,出任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
唐武宗繼位,將李德裕從淮南召回朝廷,拜為宰相,授其為門下侍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時,唐武宗不理朝政,屢次出獵遊幸,至深夜方才還宮,李德裕加以勸諫,被冊拜為司空。李德裕奏請改撰《憲宗實錄》,命史官刪除父親李吉甫在元和年間不善的事蹟,遭到時人非議。
此前,回紇被黠戛斯擊敗,部族分散各地,回紇嗢沒斯部到天德軍請求內附。天德軍使田牟、監軍韋仲平貪求邊功,想聯合吐谷渾、沙陀、党項等部落,乘勢出擊。朝臣大多表示贊成,李德裕則竭力反對,他認為回紇在平定安史之亂中有功,如今嗢沒斯率部來降,秋毫無犯,應予以安撫。即使需要出擊的話,天德軍兵力不足,一旦交戰失利,城池必然陷落。如果他們騷擾邊境,即可調動各道兵馬討伐,朝廷採納了李德裕的建議,賜給嗢沒斯部糧食二萬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