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張說的主持下,唐玄宗李隆基率百官、貴戚及四夷首領,從東都出發,至泰山封禪。張說後的幾位宰相,都因為不和而被罷免,最後一位賢相張九齡是廣東人,張九齡憑藉著自己出眾的才華,被玄宗李隆基相中。張九齡在做宰相之後,也像玄宗那樣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幹,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參與選拔官吏時,他一直主張要公正選才,量才使用。同時,對於玄宗李隆基的過錯,他也及時地指出,加以勸諫,不因為玄宗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隱瞞實情。
李隆基不僅慧眼識賢相,還對吏治進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他採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第一,精簡機構,裁減多餘官員,把武則天以來的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第三,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予以恢復;第四,重視縣令的任免。李隆基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李隆基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他們,確切地瞭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地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李隆基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幹練果斷,這是他能開創開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開創了盛世之後,李隆基逐漸開始滿足了,沉溺於享樂之中,沒有了先前的勵精圖治精神,也沒有改革時的節儉之風了。因所寵武惠妃讒言,將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並殺害。武惠妃病死,改立三子忠王李璵為太子,武惠妃死後,李隆基日夜寢食不安,後宮雖多美人,但沒有一個能使他滿意。聽人說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琩的妃子楊玉環,美貌絕倫,豔麗無雙,於是不顧什麼禮節,就將她招進宮裡,楊玉環懂音律,也很聰明,還擅長歌舞,很得玄宗歡心。
唐玄宗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對後宮的賞賜錢不計其數,戶部郎中王鉷為了投其所好,“歲貢額外錢百億萬,貯於內庫,以供宮中宴賜”,並且還告訴玄宗:“此皆不出於租庸調,無預經費。”玄宗不僅不問這些經費的來源,反而對“務為割剝以求媚”的“中外嗟怨”者,“益厚遇之”,並以王鉷為御史丞、京畿採訪使。楊國忠為了討好玄宗,屢次向玄宗報告說倉庫如何豐富,故而玄宗帥群臣參觀左藏,因為楊國忠早把各地應輸往京師的租和地稅變成布帛,存於左藏,玄宗看了當然高興。
用人方面,正直的宰相張九齡等人先後被罷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劍”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視的人,他都千方百計的將其除掉。他忌妒有學問之人,對於有學問的人他表面與其友好,暗中卻陰謀陷害,他收買玄宗左右的人,致使皇帝的一舉一動都為他所掌握,這樣一來,他就可以隨時採取各種措施,去迎合玄宗的需要。由於玄宗不理政事,李林甫的陽奉陰違手段可以發揮作用,於是,玄宗把天下所有的貢物都賞賜給李林甫。
唐玄宗冊楊玉環為貴妃,為了討貴妃的歡心,李隆基可謂費盡心機,為了迎合她喜歡服裝的心理,有專門為貴妃服務的七百多人給她做衣服;為了讓她吃上喜歡的荔枝,李隆基還下令開闢了從嶺南到京城長安的幾千裡貢道,以便荔枝能及時地用快馬快速運到長安。有了楊貴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風越來越盛,大臣、貴族、宗室為了巴結皇帝,投楊貴妃所好,又刺激更多的官僚貴族巴結逢迎。其族兄楊國忠也平步青雲,做上了唐朝宰相,楊貴妃的姐姐們也得到了實惠,大姐封為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其他的兄長也有封賞,做了朝中的高官。
楊國忠的權勢無人能比,兄妹二人的輝煌時期,也為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在楊國忠的專權下,整個唐朝開始混亂起來,面對各種社會問題,玄宗毫無改弦更張之意,仍然沉溺於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華清宮去過冬。安祿山為了討好唐玄宗和楊貴妃,在得知玄宗要在華清宮新開浴池的時候,立即在范陽以白玉石製成魚龍鳧雁,還有石蓮花,置於池中,使玄宗喜悅異常。每到華清宮,楊貴妃姊妹韓國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都陪同前往,她們為了標榜自己的地位,競為車服,車上“飾以金翠,間以珠玉,一車之費,不下數十萬貫”。如果騎馬,就競購名馬,“以黃金為銜”,長長的車馬隊伍,引起廣大市民的反感。他們在華清宮都有豪華的住處,生活用費非常驚人。楊國忠說:“某家起於細微,因緣椒房之親,以至於是。吾今未知稅駕之所,念終不能致令名,要當取樂於富貴耳。”於是,他更加驕奢淫逸,擅權弄法了,表面的昇平,掩蓋不了潛在的危機,各種矛盾的不斷激化,禍亂已經近在眼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李隆基對於唐朝的危機絲毫沒有察覺,反而向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影響了將領的貪功求官的慾望,為了挑起戰爭,並在戰爭中立功受賞,加官進爵,邊鎮的很多將領肆意挑釁,使得邊境戰亂不斷,李隆基的好戰對此又是火上加油。初期的邊境安定局面又被打破了,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大傷元氣。一是西邊和吐蕃的關係惡化,開戰後互有傷亡,損害了歷來的和睦友好關係;二是西南的南詔國。由於邊境將領的驕橫跋扈,致使本該平息的衝突日益升級,結果唐朝徵兵和南詔開戰,先後戰死、病死的唐兵達二十萬之多。
安祿山趁唐朝內部政治腐敗兵力空虛之際,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叛軍佔領東都洛陽,防守首都最後防線潼關的唐將哥舒翰,雖擁有近二十萬的軍隊,但因是臨時湊集來的,缺乏戰鬥力。而唐玄宗和楊國忠對哥舒翰不放心,接連派宦官逼其出兵,結果,哥舒翰在靈寶被安史叛軍打敗,全軍覆沒,哥舒翰也做了俘虜。
叛軍長驅直入,攻陷唐都長安,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李隆基在長安陷落前,倉惶出逃。到馬嵬坡,隨行的將士發生譁變,殺楊國忠,又迫李隆基縊死楊貴妃,唐玄宗李隆基最後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靈武即帝位,即唐肅宗。
肅宗從河西、安西征調了萬餘名精兵,又調回了河北前線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北節度使李光弼所部五萬軍隊,靈武一時軍威強盛。接著又任命了朝官與將帥,建立了一套新的軍事系統,對抗擊叛軍也作了全面部署。應肅宗之請,回紇也派來精銳騎兵助戰,這時又適遇叛軍內訌,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部下不服,戰鬥力也隨之削弱,形勢急轉直下。隨著安祿山被殺,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長安,居興慶宮,稱太上皇。
居住在興慶宮的玄宗不再過問政事,侍候他的仍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與內侍監高力士,另有玄宗的親妹玉真公主與舊時宮女、梨園弟子為他娛樂。玄宗對楊貴妃之死一直是耿耿於懷,他從成都回來後,即派人去祭悼她,後來又想改葬,遭宦官李輔國反對而停止,卻密令宦官將貴妃遺體移葬他所。宦官獻上了貴妃的香囊,玄宗把它珍藏在衣袖裡,又讓畫工畫了貴妃的肖像,張掛於別殿,“朝夕視之而欷歔焉”。
宦官李輔國為了立功以固其恩寵,上奏肅宗說:“上皇居興慶宮,日與外人交通,陳玄禮高力士謀不利於陛下。今六軍將士盡靈武勳臣,皆反仄不安,臣曉喻不能解,不敢不以聞。”李輔國乘肅宗患病之機,矯詔強行把玄宗遷居西內,在途經夾城時,李輔國又率射生將五百騎,劍拔弩張,氣勢洶洶地攔住去路。玄宗膽戰心驚,幾乎墜下馬來,幸虧高力士挺身而出,玄宗才安全地遷居甘露殿。事後,肅宗沒責怪李輔國,反倒安慰他幾句,不幾天,玄宗的幾個親信也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潛通逆黨”的罪名,被流放於巫州;陳玄禮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觀。剩下玄宗隻身一人,煢煢獨處,形影相弔,好不悽慘,之後,肅宗另選後宮百餘人,到西內以備灑掃。
晚年李隆基憂鬱寡歡,駕崩時終年78歲,葬於唐泰陵,同年久病纏身的李亨也駕崩了。
喜歡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請大家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