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之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稱李三郎,母竇德妃,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生於東都洛陽,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初封楚王,後改封臨淄王。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於長安太極宮登基稱帝,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唐玄宗在位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重視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封粟末靺鞨的大祚榮為“渤海郡王”,設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詔的皮羅閣為雲南王,封回紇的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在位後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由盛轉衰埋下伏筆。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病逝於長安神龍殿,終年78歲,葬於金粟山,名為泰陵,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清朝為避諱康熙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李隆基生於東都洛陽,其父李旦為帝,母竇氏為德妃,此時正是唐朝宮闈多事之秋。在他降臨世間的前一年,他的祖母武則天與宰臣裴炎把他的伯父唐中宗廢為廬陵王,其父豫王李旦被立為皇帝,是為睿宗。睿宗名為大唐國主,卻只能居於別殿,不許聽政,而武則天年逾花甲,仍臨朝稱制,軍國政事由她專斷。武則天命令李隆基過繼予李弘為子,繼其香火,五歲時父親李旦被祖母武則天廢除帝位,遷居東宮。
年僅七歲的楚王李隆基開始出閣,建置官屬,因為尚方監裴匪躬、內常侍範雲仙私自謁見皇嗣李旦,武則天知道後,殺死二人,並嚴令禁止李旦接見公卿大臣,李隆基兄弟與二伯父李賢的三個兒子再次入閣,“皆幽閉宮中,不出門庭者十餘年”。
武則天稱帝后,李隆基以皇孫身份被降封為臨淄王,其母親竇妃被戶婢團兒誣諂為“厭蠱咒詛”,與劉妃一起被秘密地殺死於宮中,不知埋在何處,其父李旦也被誣告有“異謀”,武則天命酷吏來俊臣審理,幸虧太常工人安金藏大義剖腹,“以證明皇嗣不反”,才躲過了這場災難。根據史料可知,李旦的另一位妾室豆盧氏和李隆基的姨媽竇氏,撫養、照料過年幼喪母的李隆基。
李隆基在宮中被幽閉了七年之久,十四歲時,才與諸兄弟再次出閣,這時武則天年事已高,經大臣狄仁傑等人的規諫,放棄立武承嗣為太子之念,李顯被接回洛陽,仍被立為太子,皇嗣被封為相王。李隆基先在親衛府任右衛郎將,後任尚輦奉御,負責掌管皇帝的內外閒廄馬匹,在此期間,以張柬之為首的朝臣發動神龍政變,殺死了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兄弟,迫使她讓位於中宗,弱冠之年的李隆基目睹了這場政變。
李隆基從潞州回到京師長安,他暗中聚結才勇之士,在皇帝的親軍萬騎中發展勢力。太宗時,選官戶及蕃口中驍勇的武士穿虎紋衣,跨豹紋韉,從遊獵,於馬前射禽獸,謂之百騎,武則天時增加為千騎,李顯時發展為萬騎,李隆基非常重視萬騎的作用。
武則天去世後,李顯懦弱無能,朝政大權慢慢落到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原來發動政變恢復唐朝的功臣、宰相張柬之也被他們貶官驅逐,太子李重俊被殺。韋皇后效仿原來武則天的做法,讓自己的兄長韋溫掌握大權,對於女兒安樂公主的違法賣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縱容。中宗終於死於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之手,被她們合謀毒殺。
韋皇后便想學習婆婆武則天,做第二個女皇,沒有等韋皇后動手,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苑總監鍾紹京等,密謀策劃,欲先發制人。有人建議,把發動政變的事先向相王報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說:“我是為了拯救社稷,為君主、父親救急,成功了福祉歸於宗廟與社稷,失敗了我因忠孝而死,不連累相王。怎可以報告,讓相王擔心呢!現在報告,相王若贊成,就是害他參與了危險的起事;若他不贊成,我計謀就失敗了。”於是,決定揹著相王,立即行動。
李隆基等人穿便服,進入禁苑,到苑總監鍾紹京住處。這時,鍾紹京反悔,拒絕參加這次政變,但在其妻許氏堅定的勸說下,鍾紹京決定參與政變。於是,前往拜謁李隆基,入夜後萬騎果毅李仙鳧、葛福順、陳玄禮等軍官都先後來到,請李隆基釋出命令,發動政變。當夜,葛福順突襲羽林營,誅殺韋后黨羽韋跨、韋播、高嵩,策反了羽林軍,並攻入玄德門,李仙鳧亦引兵攻入白獸門,於三更會師於凌煙閣。李隆基引兵進入內宮,守衛內宮的武士紛紛倒戈響應,韋后逃入飛騎營反被斬首,宗楚客、安樂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兒等人也陸續被殺,並於全城搜捕韋氏集團人員,凡身高高於馬鞭的男性皆處死,史稱“唐隆政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隆基將唐隆之變的經過報告其父相王李旦,相王抱著李隆基哭泣著說:“宗廟社稷的災禍是你平定的,神明與百姓也都仰賴你的力量了。”當日,李隆基被改封為平王,兼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押左右萬騎。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迫使李重茂禪讓,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睿宗與大臣議立太子。按嫡長子繼承製度,長子宋王李成器應為太子,但李成器堅決辭讓說:“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平王有功於國,自己決不居平王之上。”參與消滅韋黨的功臣也多主張立李隆基為太子,睿宗順水推舟,遂立李隆基為太子。
太平公主恃著擁立睿宗有功,經常干預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幹,妨礙自己參政,總想另易太子,李隆基當然不願任人擺佈,亦想除掉太平公主。睿宗最初遇到困難先聽太平公主的意見,再徵求太子的意見。後來,愈來愈傾向太子,李隆基為太子之後,與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加劇。太平公主竟把宰相邀截到宣政殿光範門內,明目張膽地勸宰相更易太子,遭到宋璟的嚴詞拒絕,陰謀才未能得逞,太平公主與皇太子之間的矛盾與鬥爭,愈演愈烈,睿宗對此感到不安。他聽術士說:“五日內有急兵入宮”,更加感到局勢嚴峻,遂頒下詔書,命太子監國。李旦怕在這樣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亂,又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毅然把帝位讓給了李隆基,改元先天,只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權,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李旦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
太平公主和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崔湜、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長史新興王李晉、中書舍人李猷、右散騎常侍賈膺福、鴻臚寺卿唐晙、左羽林大將軍常元楷、知右羽林將軍事李慈、左金吾將軍李欽、胡僧惠範合謀推翻李隆基,並且太平公主準備以御林軍從北面、以南衙兵從南面起兵奪權。甚至已經計劃在李隆基飲食下毒,魏知古將之報告李隆基,李隆基與王琚、張說、崔日用討論後,決定先發制人,於是召集弟弟岐王李範、薛王李業及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少監姜皎、太僕少卿李令問、尚乘奉御王守一、內給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率先採取行動。
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裝家兵三百餘人,各騎馬,李隆基親率太僕少卿李令問、王守一,內侍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親信十多人,先殺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又擒獲了太平公主的親信散騎常侍賈膺福及中書舍人李猷,接著殺了宰相岑羲、蕭至忠,尚書右僕射竇懷貞亂中自裁而死。太平公主見黨羽被誅殺殆盡,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後返回,太上皇李旦出面請李隆基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絕,太平公主最終被賜死家中,是為“先天政變”。自此以後,唐玄宗終於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這一年,李隆基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
李隆基雖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後,徹底鞏固了皇權,但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兵變大大地傷了朝廷元氣,吏治的混亂、腐敗亟待治理。所以,李隆基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人做宰相,在這方面,李隆基眼光精準,能夠根據時代需求來選拔賢才,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
開元初年,國家需要撥亂反正,走上正軌,李隆基看中了多謀善斷的姚崇,在渭川見面時,李隆基提出他當宰相,姚崇向李隆基提出了“十事要說”,李隆基一一應允,他這才同意。“十事要說”包括了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在此後的時間裡,李隆基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議執行了。
姚崇上任後,幫助李隆基貶逐功臣、杜絕斜封官、整治外戚等,還在李隆基的支援下,主持了開元初年的對蝗災的治理工作。當時在黃河的南北地區都發生了嚴重蝗災,對莊稼的破壞異常嚴重,由李隆基下令滅蝗,姚崇親自指揮,下令各郡縣要全力以赴消滅蝗蟲,有功的進行獎勵,在李隆基的大力推動下,蝗災沒有再繼續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國家漸入正軌後,李隆基要以法治國。這時,打擊政敵、招權納賄、搞小集團的姚崇便下臺了,李隆基又看中了為人耿直、講原則的宋璟。為政期間,他直言上諫、不數私恩、嚴於律己,並把要繼續實行姚崇時期好的制度,他也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地要求。最後,宋璟因工作失誤以及過於守舊被李隆基罷相。
宋璟罷相後,張嘉貞接替了他的位置。不久,文武雙全的張說又取代了他。張說上任後,軍事上,裁減了20萬邊防軍,把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政治上,改革宰相機構,把“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增加了中書省的權力:文治上,任麗正書院領導。在張說的輔佐下,開元盛世發展到了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