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歷史軍事>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 第四十五章 武周皇帝——武曌[zhao]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五章 武周皇帝——武曌[zhao] (2 / 2)

武則天謀奪李唐社稷,翦除唐朝宗室,引起諸王不安,欲起兵對抗,還未有共識的時候,博州刺史、琅邪王李衝,於博州舉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豫州,以呼應李衝。武則天分遣丘神積、魏崇裕討伐,李衝起兵七日即敗死,李貞兵敗自殺。武則天想盡除李氏諸王,使周興等展開審訊,逼迫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黃國公李撰、東莞郡公李融、常樂公主等自殺,他們的親信也被殺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命人鑿白石為文曰:“聖母臨人,永昌帝業。”號稱在洛水中發現,獻給武則天,武則天大喜,為石取名為“寶圖”,加尊號為“聖母神皇”。武則天親自拜洛受圖,史稱此時“皇帝、皇太子皆從,文武百官、蠻夷酋長,各依方位而立。珍禽奇獸,並列於壇前。文物、儀仗”,被評價為“自有唐已來,未有如此之盛者也”。命人於洛陽建造的明堂落成,號“永珍神宮”,放任百姓入內參觀,吐蕃等國聽聞明堂建成,紛紛遣使來賀。又命面首薛懷義鑄巨大雕像,其小指尤容數十人,在明堂北起五層高的天堂來收納雕像。

東魏國寺僧人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稱武則天是彌勒佛化身下凡,應作為天下主人,武則天下令頒行天下,命兩京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藏《大雲經》,命僧人講解,並將佛教的地位提高在道教之上。官民、宗戚、四夷首領、沙門、道士向武則天請求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的要求,李旦亦自請賜姓武氏。不久,群臣奏稱“鳳集上陽宮,赤雀見朝堂”,武則天方準所請,登上則天門樓,大赦天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定都洛陽,以長安作為陪都,上尊號曰聖神皇帝,“以皇帝旦為皇嗣,賜姓武氏”,又在神都立武氏七廟。

武則天引見存撫使所舉之人,不論賢愚,全部提拔,授予各種官職進行試用,試官制度由此開始。吐蕃党項部落萬餘人歸附武周,武則天將其分置十州,吐蕃首領曷蘇亦率其部落請求歸附,武則天派張玄遇率領精兵二萬迎接。不料,曷蘇事情洩漏,被國人擒回,此時恰逢羌族首領昝捶率領八千餘人歸附,張玄遇以其部落置萊川州。派大將王孝傑與阿史那忠率軍出征西北,王孝傑大破吐蕃,收復龜茲、疏勒、于闐、碎葉等安西四鎮,設安西都護府於龜茲。在群臣一致反對的情況下,武則天毅然對安西四鎮增兵三萬,這一措施使安西四鎮從此安定,直到唐玄宗時再無反覆。

武則天在永珍神宮親自主持祭典,自制宮廷樂舞《神宮大樂》,選用舞者九百人,聽信讒言,殺太子李旦的妃子劉氏、德妃竇氏,李旦幾遭誣陷,險些受禍;又降封李旦之子、皇孫李成器及恆王李成義等為郡王。

西突厥擁立阿史那俀子為可汗,聯合吐蕃入侵武周,後突厥默啜可汗率眾入侵,室韋亦反,將軍李多祚擊破室韋叛亂。王孝傑破吐蕃孛攵論贊刃、突厥可汗俀子等各三萬餘人,碎葉鎮守使韓思忠大破泥熟俟斤、突厥施質汗、胡祿等,繼而攻佔吐蕃泥熟沒斯城。四夷酋長在波斯國大酋長阿羅憾的號召下請求用銅鐵鑄造天樞,立於端門外,銘紀武則天功德,黜唐頌周,武則天同意。

薛懷義因失寵而密燒天堂,延及明堂,致使二堂俱毀,她遂下詔重建明堂,重建的明堂落成,號曰“通天宮”。武則天鑄成九鼎,從玄武門曳入宮城,令宰相、諸王率南北衙宿衛兵十餘萬人,連同宮中儀衛大牛、白象共同拖曳。武則天又作《曳鼎歌》,以令其相互唱和,最終將九州鼎依照各自方位列於明堂廷內。

酷吏來俊臣欲羅告武氏諸王及太平公主,又欲誣李旦、李顯與南北衙共同謀反,擬一網打盡,武氏諸王與太平公主都十分害怕,共同揭發其罪行,下獄處以極刑。來俊臣兇狡貪暴,殺人不可勝計,“贓賄如山,冤魂塞路”,武則天亦知天下憤怨,下令歷數其罪狀,並沒收其家財。

武承嗣、武三思謀求為太子,幾次使人對武則天說:“自古天子沒有以異姓當做繼承人的。”武則天猶豫未決,宰相狄仁傑對武后說:“姑侄之於母子,哪個比較親近?陛下立兒子,那麼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麼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又勸武則天召還李顯,自此後,武則天無意立武承嗣、武三思為太子,並將李顯秘密接回洛陽。

控鶴監內供奉吉頊、張易之、張昌宗都曾請求武則天立李顯為儲君,皇嗣李旦亦請求遜位於李顯。在來自各方面擁護李唐的壓力下,武則天進一步認識到人心所向的是李唐宗室,如果再一意孤行,就會有喪失人心的危險。而在後來一次徵兵中,“初募兵,無有應者,聞太子顯行,北郊山頭皆兵滿,無容人處。”此事更加說明李唐才是眾望所歸,在經過多方權衡之後,武則天最終決定立李顯為皇太子。

武則天解決了繼承人的問題後,志得意滿,加上年齡增長,開始耽於享樂,大修宮殿、佛寺。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年少美姿容,常傅朱粉、衣著華麗,武承嗣、武三思等都爭著追捧他們,甚至為他們執鞭牽馬。當時,武則天已經進入暮年,老病纏身的她長時間不能上朝,對朝政的控制力下降,她將二張兄弟當做耳目。二張逐漸插手朝政,陷害宰相魏元忠,不僅跟大臣結怨,也使得武則天迴歸李唐、傳位太子的形勢發生逆轉,引起了政局的複雜化,武則天母子、君臣關係也因此空前緊張起來。據史料記載,武則天的孫女永泰公主,因與丈夫武延基和邵王李重潤一起議論二張,遭人構陷,武、李被處死,永泰公主受驚而死。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武則天病篤,在迎仙宮臥床不起,只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二張謀反。於是,發動政變,率禁軍五百餘人,衝入宮城,殺死二張,隨即包圍武則天所寢集仙殿,要求她退位,武則天被迫禪位於太子李顯,隨後徙居上陽宮。李顯復位後,率百官到觀風殿問武則天起居,此後每十日一往,又上武則天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武週一朝結束。唐朝復辟,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舊制,複稱神都為東都。

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並赦免王皇后、蕭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韓瑗、柳奭三人的親屬,與高宗合葬乾陵。

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對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戶口也由唐高宗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的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國古代是一個較高的增長率。武則天還改制音樂機構,將內教坊改為雲韶府,習雅樂,促進宮廷音樂的發展,執政期間是唐代音樂過渡階段,上承唐初的雅樂,下為唐中期燕樂、俗樂奠定基礎。執政時期至武周建立後,與周邊各國的區域性戰爭,時起時伏,以武周勝利為多,武則天在位15年中,基本上維護了帝國的統一。

喜歡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請大家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