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聖教四面皆敵,當以聖教大局為重。”
“工人雖有錯在先,但應當高高拿起,輕輕放下,不能太過較真。”
文修微微點頭,目光深邃,思量道:“亦有道理。”
有了劉思行和黃宗羲的帶頭,其他人也紛紛開啟了思路。
“學生以為,此事雖小,卻不可不重視。”
“教主重視教育,此乃偉業。”
“此次若是輕輕放下,將來這些人是否會再次鬧事。”
“此事若是傳開,其他疆域的人會不會有樣學樣,到了那時候,又該如何處置。”
“故而,此事當從重處理,務必不能讓其他人有樣學樣。”
“學生以為,此事的關鍵不在對錯,而在當下哪種處理手段最合適。”
眾人各抒己見,看法不盡相同,有些甚至完全相反。
就在眾人議論紛紛之時,楊奇偉帶著肖青等人快步走了過來。
他步伐沉穩,踏上木質階梯,登上了臨時搭建的高臺。
這高臺離地僅有一米多,面積不大,十幾個平方米。
因是臨時搭建,檯面、階梯處處透著簡陋,不過用來當作臨時演講臺,倒也足夠。
彼時,高臺周圍的佈置已經完畢。
一個話筒端正地擺在臺上,大喇叭高高地掛在附近的木杆上。
看到楊奇偉出現,下方的工人,遠處場地外看熱鬧的普通百姓,瞬間議論起來。
“這就是聖教教主嗎?”,一個百姓伸長脖子,好奇地張望著。
“原來教主這麼年輕啊。”,另一個百姓滿臉驚訝。
“不知道教主會怎麼處理這事,這事實在是太惡劣了,聽說有兩百多人受傷吶。”,一個老者搖頭嘆息。
“哎,這些人就是不知足,聖教每個月給一百斤糧,就算是少十斤,那也有九十斤糧。以前吃皇糧也沒有這麼豐厚的待遇啊。”,一箇中年男子撇了撇嘴。
“可不是嗎,這些人真是不知道感恩。”,旁邊一人附和道。
“此言差矣,既然大家幹著同樣的工作,憑什麼有的人拿得多,有的人拿得少,這合適嗎?”,一位年輕人皺著眉頭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