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河伯祭祀有六等規格。
上禮就是第五等,也是民間能使用的最高等級規格。
首先,祭祀場地需得精心佈置。
一般是河神廟,修築河神廟,廟前廣場張燈結綵,祭臺用紅毯鋪設。
其次是祭品。
需得精選的健壯公牛、肥羊、大肥豬,各類精緻素食糕點、珍稀水果,年份久遠的美酒,貴重玉器和華麗絲綢,還有象徵豐收的五穀及新鮮蔬菜。
最後是儀式流程。
通常由地方官帶領官員齋戒五日。
祭祀當日,全體官員身著莊重官服,樂隊奏響祭祀音樂。
主祭地方官持香,引領眾人向河伯行隆重叩拜禮。
依次敬獻祭品,同時僧人或道士在旁誦經祈福。禮官宣讀詳細祭文,強調對河伯的虔誠及對地方繁榮、無災無禍的期盼。
焚燒大量紙錢、紙製祭品,將美酒灑遍祭臺及河流,全體再次叩拜,儀式完成。
祭祀完成,祭品自然是歸屬河伯廟。
廟祝歡喜得連連點頭,口中說道:“甚好,甚好。”
說著,他話鋒一轉,略帶憂色。
“不過那邪祟能輕易打敗王縣令,實力非同小可。河伯雖是上神,可若是離開唐河,也不敢說必勝,還需爾等將他引來。”
眾人對神靈的情況也有了解,紛紛歡喜應是。
凡神靈長居一地,將自身的力量融入天地,創造最適合自己的環境,名曰神域。
在神域之中,神靈的力量最強,而一旦離開神域,則戰力大損。
正如修行者創造的洞天福地,或者道場一樣。
至於如何引誘魔教妖邪過來,他們已經提前有了計劃。
而就在七大豪紳前往河伯廟不久,楊奇偉便得到了訊息。
唐縣,府衙內。
庭院之中,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灑下斑駁的光影。
楊奇偉坐在涼亭下,驕陽揮灑,刺眼的光線落在腳邊。他渾然不覺,手裡端著一盞茶水,雙眼迷離,眉頭微皺,正在思考聖教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