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的一個道理,任何一個人都不喜歡聽實話,更何況是批評指責自己的實話。田豐為人正直,剛正,每次對袁紹都是如此勸諫。剛開始的時候或許因為田豐的威名很看重他,然而,次數太多了,自然會惹得袁紹的不滿。就如李世民時候的魏徵一般,魏徵同樣是直言進諫,雖然李世民基本都接納了魏徵的勸諫,但是,事後回去之後都要大罵一番。雖然李世民沒有因為魏徵的進諫而將魏徵給殺了,不過,袁紹又哪裡能夠跟李世民相提並論了。因此,田豐如此性格,卻是為他的結局埋下了因果。
田豐雖然是別駕,不過,向來不與其他幾個謀士爭鬥。所以,他自然也不會出言說什麼,剩下的也就只有審配了。審配也同樣知道其他幾個謀士都盯著自己的位置,若非是因為他的家族在冀州比較龐大,怕是也輪不到他來總領軍事了。
審配上前一步說道:“主公,屬下以為,如今渤海郡太守既然已經將烏丸、東部鮮卑等異族擊退,我等再討論也無濟於事。渤海郡太守出兵擊退異族,可見其對異族的態度。況且,主公與渤海郡太守有約定,拿下幽州之後便歸渤海郡太守掌管,如此,以渤海郡太守對異族的態度,可為主公抵禦北方異族。主公便可抽手將精力用在中原其他勢力,對主公並無壞處。況且,此番出兵公孫瓚,主公也不曾考慮過北方異族會出兵,雖然渤海郡太守過早的將烏丸、東部鮮卑等異族的兵馬擊退,對於主公而言,卻是並無任何損失。如今渤海郡太守兵至無終城,抵達公孫瓚的後方,卻是正好與主公的兵馬前後夾擊公孫瓚,可令公孫瓚更為艱難。如今,主公應當考慮的是,下一步當如何行動。”
“正南所言甚善!”
袁紹最終敲定討論,滿意的說道:“渤海郡太守與我乃是兄弟,自不會相害於我。既然烏丸、東部鮮卑等異族已退,公孫瓚想來也無需顧慮,會將更多的兵力對付於我。公孫瓚遣其義子公孫冉在良鄉城佈下重兵防守,當先將其攻克,再兵發薊縣,到時我與渤海郡太守前後夾擊薊縣,任他公孫瓚有通天之力,也迴天無力了。”
“主公所言甚是,屬下等佩服!”
薊縣府衙
公孫瓚同樣得到了袁常出兵擊退烏丸、東部鮮卑等異族的訊息,自然,他也是第一時間將麾下的一眾文武召集商議。
“我與袁常雖為敵對,卻也敬服其行。”
公孫瓚一臉讚歎的說道,對於北方異族的態度,公孫瓚自然認為應當斬盡殺絕。而劉虞的態度跟公孫瓚卻是截然不同,這也是公孫瓚會幹掉劉虞的一個原因。若非如此,公孫瓚即便要奪取幽州大權,也不會將劉虞殺害,最多將他關起來而已。所以,在聽了袁常的舉動之後,公孫瓚自然是極為稱讚,覺得袁常是他的同道中人。若非雙方如今是敵對關係,公孫瓚必是會邀請袁常飲酒高談。
讚歎過後,公孫瓚臉色一正,肅然說道:“如今袁常駐軍無終城,對於我方而言,卻是極其不利,眾位可有何良策?”
公孫瓚話說出口之後,大廳內卻是冷場了片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公孫瓚是武將出身,以往與異族的戰鬥多是靠著強悍的實力取勝,鮮少有用計來解決。因此,公孫瓚的麾下也就沒有才智卓絕的謀士。隨後公孫瓚幹掉劉虞奪取幽州大權,雖然幽州內有不少的才能之士,但是,自古文武不兩立,那些清高自傲的文人又豈會替公孫瓚出謀劃策,多是辭官歸隱。因此,以致於公孫瓚麾下根本沒幾個能替他出謀劃策之人。若是領兵征戰,或許還能有些人手,出謀劃策,還是洗洗睡了吧。
“將軍,前番為防禦袁常兵馬,將軍在安次城留下三萬兵馬。如今袁常已經駐守無終城,何不將安次城的三萬兵馬調回,將其駐守在潞縣抵禦袁常大軍。”
關禮作為公孫瓚麾下唯一一個有些才能的謀士,提出了一個建議。
對於關禮的建議,公孫瓚卻是沒有答應。關禮有些才能,在軍事戰略上的眼光卻是並沒有多少建樹。
安次城和良鄉城的兵馬,可與薊縣形成犄角之勢,彼此遙相呼應。雖然袁常的大軍不是走安次城那條路線,不過,袁紹的大軍還在。袁紹若是攻打良鄉城,有安次城的兵馬在旁威脅,袁紹也不敢全力攻打良鄉城,還要分兵防守安次城兵馬的襲擊。
搖了搖頭,公孫瓚撫平心頭的無奈,只能直接下令道:“公孫蹈,你立刻率領三萬兵馬駐守潞縣,只需死守城池,無需出戰。待本將軍與袁紹決一死戰之後,再率兵平滅袁常。記住,死守城池,若是膽敢違抗,嚴懲不貸!”
“末將遵命!”(未完待續。)
ps:求支援,支援!
喜歡三國之四世三公請大家收藏:()三國之四世三公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