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縣府衙內
張郃以計拿下涿縣,公孫瓚從遒縣撤軍,返回薊縣。而後,袁紹率領大軍與張郃的兵馬匯合,幾番戰鬥下來,袁紹當初從鄴城帶來的十五萬大軍,如今還剩下十二萬左右。其中有二萬兵馬還是袁紹收降的公孫瓚的幽州兵馬,畢竟袁紹是直面公孫瓚的主力部隊,損失比較大也是很正常的。反觀袁常,從渤海郡帶了五萬兵馬,損失的不多,加上強悍的戰鬥力和精良的裝備,損失不到五千,如今又有了劉和的二萬兵馬,兵力也達到了六萬餘。
“主公,據探子來報,此前劉和聯合烏丸、東部鮮卑、哈薩等異族計六萬兵馬進軍幽州。不過,後來不知渤海郡太守袁常如何將劉和說動,讓他與異族聯軍撕毀盟約,除卻東部鮮卑的兵馬沒什麼損失之外,烏丸等異族損失慘重,如今已經退出幽州返回草原之上。”
袁紹和麾下眾謀士、武將剛坐定,審配便將最新得到的情報給說了出來。
“嗯?”
審配總領軍事,逢紀為輔,安插在各地的細作得到的情報自然是第一時間報到審配手中。而這個訊息相當重要,審配自然是第一時間給說出來。不過讓袁紹有些疑惑的事,劉和聯合烏丸、東部鮮卑出兵幽州,對於袁紹和袁常而言是一件好事,畢竟憑空多出了六萬兵馬幫他們打公孫瓚,這樣的好事求都求不來,袁常怎麼還會出手把他們給幹掉了呢?
袁紹想不明白,不過,他麾下謀士不少。故此,他將目光從一眾謀士身上掃過,開口問道:“眾位。對於渤海郡太守如此做法,爾等有何看法?”
“主公,屬下以為。渤海郡太守如此做法,卻是有些不智。”
郭圖在袁紹詢問的第一時間便站了出來。目光飛快的掃過其他幾名謀士,得意洋洋的長篇大幅的細說道:“劉和乃是前幽州刺史劉虞之子,此次打著為父報仇的旗子聯合烏丸、東部鮮卑等異族出兵幽州。如今我軍和渤海郡太守的兵馬攻打幽州,雖然戰事順利,公孫瓚節節敗退。然而,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只要還未取得最終的勝利。結果都不得而知。劉和與異族的兵馬攻入幽州,對於主公和渤海郡太守而言,都是難得的一大助力。如今渤海郡太守卻是將其擊退,讓公孫瓚的後方少了一份壓力,還平白的消耗自己的兵力,屬下以為渤海郡太守此行卻是不智。”
“主公,屬下以為郭公則所言並非在理,渤海郡太守此行方是正理。”
作為郭圖的老對手,沮授在郭圖說完之後,也是第一時間站出來反駁。瞄了眼郭圖後。沮授氣定神閒的說道:“北方異族蠻橫殘暴,若非有利之事,他們又豈會參與進來?據屬下所知。烏丸和東部鮮卑等異族攻入幽州之後,大肆搶掠殺害我中原百姓,行為令人髮指。主公與公孫瓚爭鬥,乃是我中原內部之事,又何須假借異族之手,若是如此,只會惹得天下人恥笑。如今渤海郡太守出兵將烏丸和東部鮮卑等異族擊退,乃是為了大義,如此行徑。不為私利而忘國之大義,實乃令人敬佩不已。郭公則言渤海郡太守此行不智。卻是有些毫無道理了。”
郭圖瞪了一眼沮授,卻也沒有說什麼。
中原漢人歷來與北方異族乃是敵人。沮授說袁常為了民族大義而將異族趕出幽州,卻也沒有說錯。若是郭圖繼續反駁,豈不是說他為了私人利益,而棄民族大義而不顧。要是郭圖敢這樣說,他必然是名聲掃地,文人最看重的就是自己的名聲。況且,袁紹召集的謀士也多是名聲顯著之人,若無才名,袁紹也不會重用。沒有了名聲在手,郭圖絕對相信,袁紹會第一個把他掃地出局。剛才也是郭圖太心急,想要第一時間表現,沒有考慮的太多就站出來,以致於失了先機,如今卻是被沮授壓了一頭,讓他極其不爽。
“主公,屬下以為郭公則和沮公與所言皆有一些道理。”
逢紀也站了出來,開口便稱讚了郭圖和沮授一句。不過,在場的都是明白人,逢紀話中的潛臺詞他們都能聽出來,意思是說郭圖和沮授說的有一些道理,不過不是很全面,還是聽我細細道來,顯然,逢紀覺得他說的會比二人更好。袁紹麾下的謀士都想力壓其他謀士一頭,都想成為袁紹最看重的那個。所以,以致於袁紹麾下的幾個謀士互相爭鬥,也因為袁紹沒有壓制或者說是為了平衡之道,放任這些謀士爭鬥。但是,袁紹志大而才疏,放任幾個謀士互相爭鬥,卻沒有能力擺平這些謀士,再加上袁紹耳根子軟,以致於官渡之戰這些謀士各持己見,佔據四州之地,最終卻是敗給了曹操。隨後,在袁紹身亡之後,幾個謀士拉幫結派,分別支援袁紹的長子袁譚和第三子袁尚,雙方互相爭鬥,最終卻是便宜了曹操。
卻說逢紀明褒暗貶了郭圖和沮授之後,頭頭是道的說道:“北方異族蠻橫殘暴,我等中原漢人自是不屑與之為伍。然則公孫瓚此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與北方異族又有何區別?如今他們互相爭鬥,卻是便宜了我等。渤海郡太守雖是為了大義而擊退烏丸和東部鮮卑等異族,然則,若是按照屬下的建議看來。此事可徐徐圖之,可令公孫瓚與烏丸、東部鮮卑等異族開戰,待其拼的兩敗俱傷之時,主公和渤海郡太守趁機出兵,一舉將他們拿下。如此,解決了公孫瓚的同時,又擊潰了異族,豈非更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逢紀卻是說的也沒錯,反正兩方勢力都是敵人。既然如此,為何不讓他們先拼個兩敗俱傷,然後再出兵一起解決,完成了自己的意圖,又能打擊異族勢力,何樂而不為?郭圖和沮授都只考慮了其中一點。而逢紀考慮的更加完善,似乎完敗兩人。對此,郭圖和沮授的面色都不是很好看。不過,逢紀說的在理。他們也無法反駁。
對此,逢紀心中自然是更加得意。
此刻,袁紹麾下的幾大謀士,除卻許攸跟在袁紹身邊,辛評留守鄴城大本營。除了已經發表意見的郭圖,沮授和逢紀三人,也就剩下審配和田豐沒有說話了。
審配深得袁紹看重,除卻他個人的才能之外。也是因為審配的家族在冀州極為龐大,因此在這些原因之下,審配被袁紹任命總領軍事;而田豐雖也是士族出身,不過家族卻跟在場的任何一個謀士都無法相比。不過,因為田豐年少有名,且為人剛正不阿,名望極高。最初因為他的名望,在漢靈帝的時候被選為侍御史。因憤恨宦官當道、賢臣被害,於是棄官歸家。不久,成為冀州牧韓馥的部下。因為正直而不得志,而後又退隱歸家。袁紹奪得冀州之後,聽說田豐威名。帶著貴重禮物,非常謙卑地招攬田豐,任命其為別駕,對他很是信任和器重。
何為別駕?
別駕便是一州刺史的副手,僅次於刺史。因為地位較高,出巡時不與刺史同乘一車,故稱之為別駕。就跟駙馬一般,駙馬解釋起來就是給皇帝駕馬車的,看起來地位很卑下。但是。不是什麼人都有資格給皇帝駕馬車,顯示了皇帝對你的看重和信任。因此。別駕在一個州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既然這樣,田豐的地位如此高。為何袁紹又基本不聽田豐的建議,最後又因為田豐的勸諫,而將其殺害了呢?